保德县文化馆寻访民间老艺人 

时间:2021-07-26 19:58 发布于:文化频道编辑:A001  来源:保德县文化馆

为弘扬非遗文化,保护和挖掘蕴藏在黄土地的民间艺术,7月24日,保德县文化馆采风组一行专程前往腰庄乡后芦子沟村和东关镇康家滩村寻访民间老艺人。他们先对知名的民间艺人钱志效进行了采访,通过对话老艺人,深入了解民间传统文艺跑旱船的艺术形式和发展现状,为进一步保护与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以及非遗资源调查进行素材的收集。

现年73岁的钱志效是他的官名,平日里,这位朴实的老大哥大家都叫他“老钱”。不过,大家还是热衷叫他“丑坝”,或者“丑把子”。问其这“丑坝”的名号怎么来的,钱志效自己都忍不住笑着说道:父母给起的。大伙一听纷纷乐而开笑。

钱志效老人是为数不多的能在跑旱船节目中担任流船好手的“老艄公”,当他得知了县文化馆的来意,“丑坝”精神抖擞,说起他跑旱船“艺术人生”的过往点滴与片段可谓是如数家珍,头头是道,那些欢快热闹喜庆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仿佛就在眼前。

保德县的跑旱船,起源于何时,已无从可考。据这些老艺人回忆,清初时就有了保德旱船,至光绪年间已是久负盛名。近年,在县文化馆的支持和帮助下,这一古老的民间活动重新焕发生机,成了每年春节闹社火的主力军。

跑旱船,也称划旱船,是我国北方盛行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流传在保德的跑旱船,遍布城乡各地。不过,最引人注目,最让人叫好的的跑旱船就出自腰庄、后芦子沟、义门村、刘家畔村、康家滩、郭家滩、铁匠铺等村。这里的跑旱船,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以玩耍时的套路多,表演形式花哨,气势壮观而闻名。

跑旱船表演比较时长,一场下来,大概需要近一个小时。表演人员均以戏剧人物妆之,依扮演角色不同,而选用戏装。驾船人依所扮戏曲人物着戏装:船夫通常头戴黑色圆圈帽,前面上翻,写有“寿 ”字,嘴带白色长胡子,身穿黑色或黄色道袍,腰系板带,脚蹬长靴,手持桨板。

跑旱船是一种汉族民俗文化。跑时,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速碎步,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

在船夫“开船喽 ”的呐喊声中,船夫手持木桨,在船边或船前作划水状,驾船者脚踏小碎步跟着起伏进退,拉开了表演的序幕。

表演开始,先是船夫一段热身武术展示,或打旋子,或过小翻,动作干净利落,赢来不少掌声。接着在船夫起锚、拉帆、撬船、起船一系动作中,跑船开始,先是走一圈“平水 ”,继而走“上水 ”和走“下水 ”。驾船者,或进退,或起伏,或搁浅,或旋转,或穿插,犹如水上漂。高潮时,满场旱船交错行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狭路相逢,平稳穿梭,看得观众眼花缭乱,叫好声从四面八方响起。持续约 半个小时,船夫挎船退场,表演在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中结束。

保德跑旱船的艺术特点可概括为跑、掏、穿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跑旱船,自然“跑”是主题,跑出特色,跑出亮点。并在“跑”的表演中,变换队形,变化阵势,通过“掏八字 ”“穿茧孔 ”“蛇蜕皮 ”等表演形式,把旱船行进中斗恶浪、战险滩,奋力前行的高难度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说到兴头,老艺人钱志效高兴地站起身来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再显身手,即兴展示了自己“旱地流船”的几个经典动作。文化馆工作人员认真聆听、拍摄、记载,通过与老艺人的对话,深挖跑旱船的文化精髓。

随后,他们一行又驱车来到康家滩村寻访跑旱船老艺人康从怀。电话联系中,正好与康师傅在闹市区的空地遇见,随即展开就地采访。现年76岁的康师傅也是跑旱船的好把式。19岁走西口,二十多年后才从内蒙再次回到康家滩。每逢过年过节跑旱船,他是跑旱船老艄公的不二人选。

康师傅说,早年间,旱船多在乡村演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节目的演变,在正月的闹市区和繁华街头也屡见跑旱船的文艺表演。它调演的目的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旱船表演人数一般有6—7人,一位女演员立于旱船中,称为“船娘子”,两人手拿“连响”,相当于撑舵人员,还有一人饰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桨,鼻子被抹上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伴奏乐器有:大锣、小锣、鼓、镲等,旱船便根据节奏的变化进行表演。现在的保德跑旱船也会在行船的队伍前后点缀穿插跑驴和秧歌文艺节目,形成更加热闹的表演场景,烘托节日氛围表现形式越加突出,深受人们的喜爱。(王海荣 )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