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保定:城市转型发展的文化驱动
雨雪纷至奏响初冬序曲,虽气温下降,我市文艺舞台却演出正酣。从乡村百姓家门口的吹拉弹唱,到都市大剧院的好戏连台,人们享受着文化的滋养,也体会到了文化艺术繁荣为城市转型发展注入的全新活力。
我市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数千年岁月洗礼,积淀形成了黄帝文化、燕文化、古北岳文化、长城文化、书院文化、清直隶文化、红色文化等各成体系又彼此兼容的文化脉络,成为保定发展史上的精彩缩影。
近年来,我市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的理念,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今年我市提出加快建设新时代的创新保定、智造保定、山水保定、人才保定、文化保定等“五个保定”的规划,推动城市创新、绿色、高质量发展。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文化保定”建设,将是延续历史荣耀的重要路径,也是产业转型的新趋势和城市转型的新方向。
延续文脉,让历史告诉未来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园林之一,有着近800年历史的古莲花池坐落在我市中心老城区,该园曾因成为清直隶省最高学府莲池书院所在地而名扬中外。1902年,莲池书院停办,然而书院承续的文脉绵延不息。目前,我市正致力于通过与大学合作等方式,恢复莲池书院的研究、教学、藏书等功能。
同莲池书院一样,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我市留下了众多承载岁月积淀的古韵风华。我市是河北省第一文物大市,2处世界文化遗产,59处国家级、74处省级、468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星罗棋布,凝古聚珍。近年来,站在时代需要和历史演进的高度,我市在保存、延续、传承城市文脉方面不断努力。2014年,直隶审判厅修缮启动,目标是建成河北省司法文化博物馆;2015年,光园被修复,成为保定市方志馆;2016年,直隶总督署西路复建,以较完整的衙署面貌展现在游客面前;2018年,清河道署修复,目标是建成河北首座水利博物馆;2019年,淮军公所修复加快,大片古建已恢复昔日容颜……立法保护同样在加速。2014年,保定市出台了《保定市名人故居保护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引入民间资本对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2018年,《保定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条例》正式实施;当前,《保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正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全力打造文化精神传承高地,传承创新保定文化,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传承保护利用范例。延续文脉,古城保定正向着新的目标不断前进。
精品创演,讲好新时代保定故事
既要传承好古老的历史文化,又不能裹足不前。我市明确提出要结合时代需求,将城市转型升级与文化艺术创新的融合发展推向新高度。
在当前正在进行的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中,国家级非遗项目保定老调大型现代戏《春到龙泉庄》入围。该剧以阜平县决战脱贫攻坚为背景,紧扣时代脉搏,讲述驻村扶贫干部帮扶贫困村改变面貌的真实故事,开创了保定老调排演现代戏的新局面。
2019年以来,以促进城市文化繁荣为目标,我市全力推动艺术精品创演,优秀剧目不断涌现,先后有河北梆子《燕赵风骨杨继盛》、快板书《狼牙山五勇士颂》、保定老调《燕赵风骨关汉卿》《春到龙泉庄》、话剧《寻路》、音乐儿童剧《天天历险记》等10多部作品获国家艺术基金、河北省优秀舞台剧目专项支持,多个剧目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和“五个一”工程奖;保定老调《潘杨讼》、新颖调《戏八戒》等剧目多次受邀参加全国“昆山百戏盛典”、河北省“五路丝弦”“一月一名剧”等演出。我市文艺创作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壮大产业,“软实力”变“硬能量”
锣鼓铿锵,大戏开场,我市徐水区梁家营书画艺术小镇的百姓舞台上,保定老调经典剧目《忠烈千秋》,让台下村民过足了戏瘾。梁家营书画艺术小镇是该村引进社会资本共同开发打造的文旅小镇,现已发展成集艺术创作、民宿休闲、生态养生等为一体的保定近郊特色乡村文化旅游综合体。
以“文化+”赋能产业发展,我市挖掘城市内涵,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践行“两山”理论、精准对接京津、城市转型、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有机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
生态是根,文化是魂。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文化”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推动文化和旅游项目同步规划、同步申报、同步立项、同步建设,保定·中国文旅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以筹办第三届市旅发大会为契机,我市打造了以古北岳文化、唐尧文化、定瓷文化、雕刻文化等为核心的一批文旅产业融合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1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9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6家,为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服务民生,让文化普惠百姓
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续驱动力,也让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市委宣传部等部门指导全市各县(市、区)开展文艺惠民演出活动,每年演出场次都在2500场左右。为挖掘、传承、创新地方戏曲文化,扩大和提升乡土艺术的影响力,我市精心谋划举办了“关汉卿惠民展演季”活动,将最优秀的剧目搬上关汉卿大剧院的高雅殿堂。从2019年开始组织实施的13项系列文旅赛事,以节日、节庆、节气为时间节点,每月有主题,每周有赛事,每天有活动,正在形成我市新的文化品牌。持续开展的“文化润古城”“彩色周末”等活动,深受百姓喜爱,如今已成为保定文化名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为我市掀起文化艺术新高潮提供了更大更好的平台。目前我市正在进行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四馆”改建提升工程,改造提升后的“四馆”将分别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国家一级文化馆、国家二级博物馆、国家Ⅴ类公共美术馆的标准,跻身全省公共文化设施硬件建设中上游水平。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