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试验
文化丽水,源远流长。
以独有的自然禀赋和特殊的文化资源,展示“守正创新的丽水文化”,并将文化的力量源源不断注入改革发展的激流中——尽管这座“立足传承、面向世界”的文化名城尚在精心打造中,但初显的轮廓已经表明,既定的规划正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中,蹄疾而步稳。
这是一场文化领域里关于传承与创新的融合试验,包含着产业体制机制的创新、文农旅深度融合的探索,以及文化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实践等。
以文化为血脉,以创意为翅膀,跨界与深度融合,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新机遇,而互联网、新媒体、高科技等手段的全面应用,则实现了从传统且单一的文化产品,到高新、多元、现代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
当文化产业的覆盖面与内涵深度被不断拓宽,文化的附加值与竞争力也在呈几何级数不断增长。如果说前10年的丽水,致力于为梦想中的“文化名城”夯实基础,那么如今,这座名城的精彩面貌,已经可以被细致描述。
从小到大、由弱变强
文化产业体制机制谋“新”
处州大地上,缙云黄帝文化、龙泉剑瓷文化、青田石雕文化、云和木玩文化、景宁畲族文化等,构成了璀璨的文化要素。
只是,富有文化资源优势的丽水,如何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成为一道难题。
扬长避短——这是丽水给出的答案。
相较于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丽水并不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区位、人才等优势,但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却足以让丽水厚积薄发。
因此,这座蛰伏在浙西南广袤林海中的山城,通过梳理历史文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园区集聚效应,以传统民间艺术激活文化产业,打造出无数新经济增长点。
通过年复一年的发展,丽水已经逐渐形成“一县一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包括龙泉剑瓷、青田石雕、景宁畲乡工艺品组成的特色工艺品制造产业集群,云和木玩、庆元铅笔等组成的文化用品制造业,以及五行遂昌文化旅游、田园松阳文化休闲、影视缙云等文化休闲服务业先行区组成的文化休闲娱乐业等。
但在8年前,丽水的文化产业格局还是另一番模样。时间回溯至2012年,丽水文化产业总量和占GDP比重两个指标,在浙江省11个地级市排名里均位列倒数第一。至今,这“双十一”的窘境依旧让很多业内人士记忆犹新。正是从那时起,丽水痛定思痛,决定大刀阔斧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到2018年期间有省统计数据的七年间,丽水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6年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8.83亿元,在全省排名从十二五初期的末位,跃升至全省第9位;现价增速12.7%,继续保持在全省前列。
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十三五初期的4.53%,提升到2019年的6.02%,排名从全省第6位,跃升至全省第3位。
这一切,与丽水谋划超前的体制机制创新举措密不可分。
早在2010年,丽水市委宣传部在浙江率先成立文化产业办公室。此后,各县(市、区)也先后成立县级文化产业办公室,全市文化产业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其中,最有力的举措当属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填补了文化产业专项政策的空白,并设立了规模为1000万元的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到了2019年,这笔专项资金规模扩大到了2000万元。
回顾近五年丽水文化产业大发展历程,一系列创新之举卓有成效——两次召开文化产业大会,出台《关于加快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的实施意见》、开展文化产业园区认定工作、培育重点企业和成长型企业、举办系列创意大赛和人才培训班……一项项政策出台,无不为文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生长土壤”。
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进而实现跨越式发展,这是丽水顺应时代潮流做出的战略选择,也是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效途径。
立足传承、面向世界
构建文化产业繁荣新格局
八百里瓯江最美河段上,古堰画乡如璀璨明珠镶嵌于此。
过去,古堰画乡的美并不全然为外人所知,但随着“瓯江山水诗之路黄金文化旅游带”规划的形成,这里将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令人遐想的旅游目的地。
2018年,包含“瓯江山水诗之路”在内的“四条诗路”作为全省重点打造的文化高地、文明高地,成为全面实施“浙江省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和建设“文化浙江”的重要组成部分。
瓯江山水诗之路以瓯江水系为纽带,以莲都区古堰画乡、青田县石门洞、缙云县鼎湖峰、遂昌县南尖岩、松阳县松阴溪景区等为重要节点,贯穿整个浙南地区,涵盖丽水、温州两市。
沿着诗路的指引,目前古堰画乡正在谋划数字诗路e站项目,探索诗路文化“深化、物化、转化”,推动文旅融合,让诗路不仅兴盛在纸笔间,更兴旺在实景中。
这是“文化丽水”跳出丽水看丽水,与世界接轨,与数字文化产业牵手,最高效的通道。
“诗路,是我们最大也是最独特的优势。”丽水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未来的几年,丽水将以诗路为主线,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
龙泉青瓷与诗路有机融合,百年青瓷古龙窑将重新焕发生机;莲都大港头,通过诗路与油画艺术融合,声名将播得更远;还有青田石门洞景区、青田石雕综合体项目等一系列景区线路可以借机得到发展……可以预见的是,这场文旅融合试验将实现新突破。
“瓯江山水诗之路”是丽水文化产业里的重要一环,除此之外,今后对于经典文创进行组团式开发、抱团式发展,也是顶层设计至关重要的一步棋。
今年9月,龙泉市与庆元县签订了包括《“一带三区”龙庆经典文创区发展合作备忘录》在内的三个重要文件,深化世界级龙庆经典文创区建设。
在这些战略合作协议里,建设世界非遗文化传承区、国家公园建设先行区,被明确提及。龙庆经典文创聚落发展区块,无疑将成为丽水文化产业发展中一个闪光点。
同时,文化与数字化产业的紧密结合,也将为丽水文化产业带来质的变化。
坐落于市区的万象山,因为这座城市的东扩西进,以及翻天覆地的变化,渐渐失去了昔日城市地标的荣光。但在丽水的规划里,10年后,这个区块将成为“国际摄影名城”的核心。
从“中国摄影之乡”到“国际摄影名城”,至关重要的是让文化产业发展搭上数字化的快车。在规划里,可以看到丽水意在通过一系列数字产业化项目,打造全国影像数字产业中心,其合作对象,是诸如“视觉中国”这样的大IP。
关于“文化丽水”的未来想象,在多元视角下,显得越来越绚丽夺目:
假如你是艺术家,在钢筋水泥丛林中难以找到灵感,到丽水来,这里的“山水诗路”将为你提供一个“诗与远方”的完美栖息地;
假如你是IT精英,一心超越常规、志在突破,到丽水来,建网站也好,做动漫也好,这里提供的影像数字产业基地,可以承载一切你敢于实践的想象力;
假如你是文化人,从事出版,或影视行业,到丽水来,这里将建成的国际摄影名城、瓯江文化创意产业带、中国影视基地等,会最大限度地为你提供创作的空间。
文化惠民、凝精聚神
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力量
七条小巷,隐匿于丽水老城区。
自2017年丽水国际摄影节开始,小巷里的原住民、这座城市的人,与全世界有了关联。小巷质朴的生活,从此有了艺术的呈现。
从清晨的第一抹朝阳开始,到阳光洒满整条巷子,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沿巷的生活——外出溜达的老人,在自家墙角玩耍的孩子,盘踞门前慵懒晒着太阳的猫狗……
文艺的渲染,使日常生活变得更有诗意,这是七条小巷为“文化丽水”写下的最美注脚。
在业界看来,“文化丽水”给人带来的幸福感,源于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这一切,都是为了能从根本上实现“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也使得城乡的崛起过程中,不再只有偏安一隅的沉默文明。
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创建成果,是乡村春晚。
2020年,丽水的月山春晚阔步走入了第40个年头。1981年,二十出头的“月山芽儿”吴美妫在庆元县月山村登台亮相,歌唱月山美丽山水,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大幕,比中央电视台春晚还早两年。
2013年,丽水以农村文化礼堂为平台,全面推广“月山春晚”的经验和做法。
从一台“月山春晚”,到如今千村竞秀、遍地开花,从“春晚”到“村晚”,丽水探索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文旅融合、生态惠民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新路。
2016年,丽水挑选了4台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民俗村晚,向全球“一带一路”21国直播。丽水乡村春晚,从此走向世界。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丽水乡村春晚还插上了科技的“翅膀”。2019年,丽水建设了全国首家“乡村春晚”主题数字文化馆——莲都区数字文化馆。
无论是打造文化产业的民间生态还是雕刻精神文明,丽水幸福都在强调“人本”,这是文化的能量得以被看到的原因,也是丽水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内核。
当下,人们随着时代发展踏进城市化浪潮中,并在隔绝彼此心灵的高楼大厦中开始思考,如何让一座城回归人心,让生活更有温度。
这种温度,在实践中日渐被概括为“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确,当城市大到消失了边界,内里的文化反而给人更精准的心理定位,看得见的文化产业给人恒心,多元化的定位予人选择的空间,缩短了个体与幸福之间的距离。
这种距离,就是丽水致力于打造的“城市15分钟文化活动圈、农村30分钟文化活动圈”。
遍布城乡的图书馆、城市书房、阅读吧、农家书屋,让每一个人随时与书相约、感受墨香,不知不觉间,文化成为提振精神的力量;
丽水摄影节、缙云公祭轩辕黄帝大典、景宁畲族风情节、龙泉青瓷宝剑节等一批重大节庆活动的举办,使文化热能充分释放,也让更多人因此了解丽水、走进丽水并爱上丽水;
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如火如荼建设,文化发展的成果,得以全民共享……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这场前所未有的融合试验,正浓墨重彩书写着关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复兴”。
来源:丽水日报 记者 刘淑芳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