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扎根基层文艺创作才能出精品 

时间:2019-06-24 10:36 发布于:文化频道编辑:A001  来源:河北日报

文艺精品是如何形成的?从河北梆子《李保国》的创排过程中,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在生活中真实的人,在戏剧中也应该是真实的。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寻找到一个人的精神高地和价值坐标,才能走进他的情感世界,体悟他的思想历程。”河北梆子《李保国》总编剧孙德民这样阐释。

把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把目光瞄准生活中的普通人,发现平凡生活之美,创造文艺作品,是创作出有血有肉有深度的文艺精品的唯一途径。河北梆子《李保国》主创团队在确定选题后,并没有急于动笔编写剧本,而是一头扎到李保国生活工作过的老百姓中间,首先让李保国的人物形象在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文艺精品要描写新时代,必须深入生活,扎根基层。石家庄市群艺馆创排的丝弦小戏《村官三把手》,虽然演出总时长不过15分钟,但从2014年开始创作至今历时五年,主创团队多次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切实体会太行山村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走访了鹿泉、赞皇等地,充分挖掘和感受太行山深处淳朴的民风、民情,十余次修改剧本,反复打磨。长篇报告文学《多瑙河的春天》的作者、我省报告文学作家王立新,不仅在创作前期对河钢塞钢进行了大量采访、考察与调研,还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深入思索,进行调整、修改和打磨,“以钢为琴”为人们奉献了一部浑厚而又动人的钢铁交响曲。

文艺创作者在“身入”“情入”“心入”的深扎根过程中,体验人间烟火,倾听民众呼声,体悟生活本质,真切感受时代带给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机遇与挑战,为创作出文艺精品奠定了扎实根基。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