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熠千年: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
4月25日,上海博物馆四楼第三展厅迎来了“熠熠千年: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特展。展览以中国白银及白银货币的发展为线索,通过“传统银两”、“白银东渐”、“银与纸钞”三个部分,集中展示131件相关展品,以期让观众直观了解我国货币史中白银的发展历程,白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白银联结下的中国和世界。本次展览时间为2019年4月26日至7月28日(周一闭馆,国定假日除外)。
货币的发展历史,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也和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紧密相联。本次展览的展品以上海博物馆馆藏为主,时间跨度从唐代一直到清末民初,种类包含银锭、银元、纸钞等等,其中不乏珍罕品,不但是十分珍贵的研究资料,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此外,展览还特别展出了来自中国财税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海I号考古队、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的珍贵展品,其中包括明清银锭以及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出水的银锭和西王赏功银币、“南海I号”沉船出土的南宋银铤等,不乏近年来的重要考古发现,极大丰富了展览内容。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白银的冶炼和使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作为贵金属的白银,从唐代中期逐渐取得了货币资格,经过宋、元两朝,至明代晚期,白银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完成了向真正货币的转变。展览不但呈现白银货币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白银货币从银两向银元制度发展的历史,其中的关键在于全球化贸易推动了明代晚期中国银本位制的确立,以及推动了清末民初中国银元制度改革和近代纸钞的发展。
作为展示财税史实和相关文物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中国财税博物馆在此次展览中与上海博物馆首次合作,共遴选银铤(锭)十三件,其中唐代五十两银铤一件,明代银铤七件,清代银铤五件。
江口沉银遗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是一处深埋于岷江水底的古代战场遗址。是考古发掘中出现明代白银数量最多的一次真实全面的再现了明代晚期白银货币化的历史进程。
“南海Ⅰ号”沉船位于广东省台山、阳江交界海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发现。在此次展览中所展示的银铤是被携带出境使用或夹带之物,由此观众也可看到宋代这个中国铸币业发达的时期对外贸易繁盛的侧影。
中国白银时代的来临,是大航海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必然结果,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得价值大、重量轻且便于长距离携带运输的贵金属白银也成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展品中,还包括了一度在中国沿海地区短暂流通过的西班牙银元、墨西哥银元等外国白银货币。
此外,白银货币与上海地区金融发展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次展览中,有一枚在上海发现的元至元十三年扬州银锭。扬州银锭在背面铸刻有“元宝”两字,将银锭称为元宝亦是从此开始的。
本次展览的陈列设计采用蓝色为主色基调,典雅明亮的色彩更能衬托白银的质地,现场使用可自由升降的顶升式展柜,不仅密封性好,也便于文物的现场取放。在观展路线的设计上带有明显节奏韵律,暗合16世纪世界白银的流通路线,宛转绵延,令人徜徉。
在展览开幕式上,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我们举办此次展览就是希望通过对白银货币和相关器物的展示,直观地反映货币史中白银的发展历史,白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凸显白银联结下的中国和世界。”
为配合本次展览,上海博物馆还将在展览期间举办多场观众讲座,生动讲述海外贸易和中国银元的诞生,揭开白银货币的神秘面纱,活动详情请留意上海博物馆官方网站、微信、微博近期发布的讯息。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