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十年“文博之约”看乌鲁木齐文化 

时间:2019-05-21 13:29 发布于:文化频道编辑:A001  来源:乌鲁木齐市政府网站

5月20日,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闭幕。参展商手持奖杯在乌鲁木齐展馆前合影留念。(特派深圳记者于卓摄)

(特派深圳记者 刘薇)文博会,是一个窗口、一个舞台,映射出中国文化产业的似锦繁花。

自2010 年,乌鲁木齐展团参展第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来,已经连续十年参展。

在乌鲁木齐展团,记者遇到了很多十年来持续参加文博会的参会者,他们为何年复一年地来深圳赶赴这场文博之约? 连续十年参展的张国翠说,这些年来,乌鲁木齐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希望通过文博会,将乌鲁木齐的文化产业、文化成果展示、推介出去,向国内外客商展现乌鲁木齐的魅力。

实物融入文化元素销路大开

张国翠是新疆西域神游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本次参展,她带来了260 件文创产品,参展四天,产品全部售空。她说,这成果得益于她连续十年参加文博会而总结出的经验。

十年前,张国翠第一次参加文博会,她带着自己满意的绣品赶来。“当时很多人来看,但成交量并不高。”张国翠回忆说,记得一位游客拿起绣品看了许久后,说“手工精巧,可惜不实用”。

张国翠到其他省市展团参观、学习,发现畅销的文创产品都是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

回乌鲁木齐后,张国翠开始改良作品。大盘鸡、烤包子、石榴花、阿凡提都是她的创作素材,将这些与新疆有关的人文元素印制或刺绣在抱枕、背包上,销量立即大涨。

在乌鲁木齐金缕舞美服饰有限文化公司设计人员李丹阳的手中,毛毡精细化处理后,成为轻薄又保暖的服装面料。生活化的设计让她在文博会上受到关注,来自黑龙江、广西多地的企业与她洽谈合作意向。

7坊街手工艺者孟璐璐将皮雕技艺与箱包装饰结合,古老技艺在时尚设计中焕发活力。

以生活中的实物为载体,融入文化元素,乌鲁木齐文化企业在汲取中华文化元素的同时,不断改良尝试,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消费者的欢迎。

“观念文化”让产品增值

乌鲁木齐晚报传媒文化有限公司已连续十年承办乌鲁木齐展团在文博会上的会务工作,策划总监魏子作为参与者、见证者,他感慨道:文博会起到了让乌鲁木齐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助推器作用。

魏子举例说,这十年食品类展品的蜕变是最大的。从最开始的特产类食品到后来的“哈密瓜酒”“香梨膏”,产品本身有了深加工,而今年展出的“骆驼家的水果卡”更是打出“一张卡吃遍新疆全年好水果”的创意,为产品增值。

新疆创星者品牌顾问有限公司负责人郭馥郁带来的展品就是她的创意体现,平凡的物品经过她的文化包装,立刻附加了文化价值。

乌鲁木齐花好月圆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带来的展品木雕《手足》,凝望作品就能感到来自手足的温暖与力量。

“这幅作品的创意来自于新疆的民族团结好故事,各族群众亲如一家,情同手足。”这种富有文化内涵,传导价值观的表达方式让设计者王漠受到关注,展会期间有3 家内地文化单位与她达成合作意向。她认为,这就是“观念文化”的力量。

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

新疆7坊街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果既是文博会的参与者,也是乌鲁木齐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他认为文博会上的一幕幕精彩场景就是乌鲁木齐文化发展的缩影。

李果说,展品从雕塑、面塑、布艺、刺绣、摄影作品、书画作品到与科技、体育、旅游结合的文创产品,这意味着“文化+”矩阵正在逐渐形成。

哈提玛是来自乌鲁木齐县的一名农村妇女,和同村姐妹一起组建了手工艺农村专业合作社,制作手工艺品。“文化+旅游”模式让她的产品搭上文旅快车销往全国各地。今年文博会上和内蒙古、广东等地的四家旅游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展团成员黄志勇带来的“互联网+文化产业+电商”项目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新疆礼物”,他以《梦幻西游行》的动画片为载体,植入公司旗下的“新疆干果特产销售”网站和“天山五行果”产品,带动农产品销售。这个项目在本届文博会开幕首日,就获得了1000万元的签约金。

展团成员宋鹏鲲将VR 全景地图与乌鲁木齐城区旅游结合,“文化+科技”的手段让游客通过手机就能一览全城。

站在乌鲁木齐展馆中,看着展团成员忙碌的模样,魏子说,“十年前展团成员不多,其中一半都是来自7坊街创意产业园。但近年来,乌鲁木齐市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多点开花,初步构建了涵盖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渠道等9大门类、100余种业态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让文化产业释放出新活力。”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