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教务处:开展修订本科专业2018-Ⅰ修订版培养计划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校决定在2018版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开展培养计划调整工作,完成修订本科专业2018-Ⅰ修订版培养计划工作。相关要求可参考《关于制定2018版本科专业(含大类)培养计划的通知》(教学[2018]1号)。
修订培养计划注意事项如下:
1.根据东北大学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继续系统、科学地完善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毕业要求。
2.继续采用2018版培养计划框架(见附件1)。
3.严格控制总学分。
培养计划总学分应在165学分左右,不得超过170学分。
4. 微调培养计划。
2018-Ⅰ修订版培养计划是对本科专业2018版培养计划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在2018版培养计划基础上组织开展微调工作。
1)调整必修课须学院教学指导委员(或教授委员会)会充分讨论通过并提交相关的论证报告。
2)调整选修课应体现现代科技内容及发展趋势,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3)毕业要求应根据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并落到实处。
5.加强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安排。
培养计划应体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深度融合,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改革实验课程和体系。严禁取消课程中应该开设的实验学时,鼓励多门课程中的实验学时合并开设一门8-32学时的综合实验课程。
6.进一步做好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教学日历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东北大学本科生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细则》(东大教字〔2018〕5号)文件要求,修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规范课程管理。
根据教学日历模板,精确填报教学日历。
7.切实做好培养计划课程及学时均衡分布。
培养计划课程及学时在学期之间、每周之间应均衡分布,根据总学分合理设置学期预设学分,避免出现某个学期学分过高或过低的情况。每个学期设置的考试课程原则上应在4-6门,第9周前半周应安排1-2门考试课程,期末考试周应安排3-4门考试课程,避免期末考试周出现考试课程过于集中的情况。做到详细设计、精细实施,处理好课程学习与考核的关系,便于实施教学管理、课程考核以及毕业审核等工作。
8.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计划应体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内容,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应用。在填报教学日历时,应精确填写相关内容,并注明采用的现代教育教学技术手段、教学方法等。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课程门数至少2门,须按照《东北大学慕课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东大教字〔2016〕72号)、《东北大学混合式教学管理细则》(教学〔2018〕49号)文件要求开展相关工作。
9.做好通识教育教学规划。
合理设置通识类课程(见附件2),加强通识教育。根据实际情况,可对通识选修类课程实施统一、有效规划、调整,每个学院(部)面向全校须开设3门及以上的通识类选修课程,课程要通识化,要具有通宽性、交叉性、启迪性、价值性等。鼓励多学科交叉复合型课程。
10.制定多类型人才培养计划
各个本科专业应制定多套符合不同培养对象需求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既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又满足其他专业学生修读学位、辅修专业等需要。
在新教学管理信息中修订培养计划工作完成时间:2019年3月20日。
附件:
1.本科专业培养计划参考框架.docx
2.学校统一设置的部分课程一览表.doc
东北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