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病残老太太拿出养老钱筹建免费“家长学校” 

时间:2019-01-19 09:58 发布于:教育频道编辑:A001  来源:河北政务网

  本报记者 周磊

  本报通讯员 张继良

  80岁王淑华家在卢龙县石门镇石门街上,院门口有棵大树,冬天叶子都落光了,干枯的枝杈向上伸着,像一个巨大的巴掌。

  小院在北方农村很常见,可又有些不同,院墙上画的不是山水和花草,而是用红漆写上“十八大教育方针”,在萧瑟的冬日里鲜艳得像一面旗帜。

  穿着花棉袄的王淑华头发半白了,佝偻着背像虾子,骨头股坏死,她走路拄着拐杖,半侧身子不由自主“栽歪”。

  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普通的农家院竟然藏着一所学校,创办者就是这个病恹恹的老太太。

  五间彩钢瓦的平房,被一条走廊分成两部分,右边的图书室,有个占据半面墙的大书架,左边的教室——几排整整齐齐的课桌、黑板上写着笔迹稚嫩的粉笔字“天地人”。

  2013年,从镇上小学退休的老校长王淑华做了件让小镇人震惊的大事——她取光存折上的积蓄,在自家小院加盖了五间平房,建了个学校——这个免费的学校只教一门课,教小镇的家长们如何教育孩子。

  两个多月前,小院除了家长光顾外,每天都有穿着校服的孩子跑进跑出,瞧着镇上的老人为辅导孩子功课犯愁,她又开了免费托教班。

  算起来,托教班的孩子是小镇上第三代甚至第四代人了,他们的父辈很多都曾是王淑华的学生,孩子们不喊王淑华“老师”,都叫她“老奶奶”。

  不久前,一个脸蛋红红的小男孩塞给王淑华一张纸,“老奶奶,我们爱您,谢谢您教我们写字。”夹杂着拼音歪歪扭扭的几行字,王淑华读了好几遍,这张薄薄的纸,让她看到小镇未来的希望。

  八旬病老太办起免费托教班

  1月11日下午4点多,太阳往西边转了,王淑华的小院光影暗了下来。一阵孩子的说笑声,打破了小院的平静,“老奶奶,学校又发东西啦!”7岁杨泽轩的人还没进门,声音先到了。

  跟在他身后是四个跑得气喘吁吁的男孩,几个孩子都在镇上的小学读书,是托教班的学员。

  “大家坐好,不要吵闹。”王淑华抓起眼镜架到鼻梁上,拐杖也被她丢在一旁,哪看出来,讲台上精精神神的老太太,十多分钟前还病恹恹地靠在炕头。

  喧闹声很快消失了,孩子们打开课本写作业,教室里只听到铅笔写字的“沙沙”声。

  王淑华扶着桌子沿,在两排课桌间的过道中慢慢走着,“刘子铭,握笔的姿势不对!”“史俊伟,头离课本远一点。”她认真地纠正孩子们不规范的动作。

  去年9月,王淑华无意中听到一位卖豆腐的老人诉苦,辅导不了孙子功课,“书本摊了一桌子,不知道该摸哪本儿。”再想想小镇的现状,父母打工没时间管,由爷爷奶奶看护的孩子很多,老人没有太高文化,辅导不了功课,王淑华便有了成立托教班的想法。

  “我这儿有现成教室,还有暖气,让孩子们过来写作业,还能互相学习。”王淑华的提议,可乐坏了老人们,赶紧把孩子送了过来。

  王淑华发现,家长溺爱,很多孩子行为习惯都不好,“第一天来,放羊似的满院乱跑。让他们齐步走,甩胳膊甩腿的,连路都走不好。”王淑华直皱眉,功课好赖撂一边,这行为规范就过不去。

  以后,孩子们每天放学过来,王淑华都先让他们走步喊口号,教完行为规范再学习,慢慢纠正着,孩子们做得越来越好。“办托教班目的不是多做题多念几本书,就是想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啥也没这个重要。”

  取光存折积蓄,建起“家长学校”

  孩子们写作业的教室,是王淑华一手建起来的“家长学校”,从2013年6月至今,小镇的很多家长都在这儿上过课,跟王淑华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

  2013年初,退休在家的王淑华在市区的女儿家住着,新闻里在播报“十八大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看得她热血沸腾,激动得大半夜睡不着觉。

  第二天,她瞒着女儿,偷偷找了一辆车,回了石门老家,又把存折里的6万多元积蓄全部取了出来,她有个“疯狂”的念头——“建学校”。

  学校是给小镇的家长建的,在乡村小学工作37年,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足,王淑华最清楚,“家长对孩子教育不上心,普遍认为管好吃喝就行了。家长思想转变了,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2013年3月,她瞒着儿女,恳请一名学生帮忙找来施工队,儿女们知道时,学校的地基都起来了。

  那之前几个月,王淑华刚查出股骨头坏死、半月板脱落,拄着双拐才能行走,儿女们又气又心疼,“你这么大岁数,身体又不好,盖啥学校啊?”“这老太太,疯了傻了,自个儿不会享福。”镇上的人风言风语说啥的都有。

  王淑华不管不顾,拄着双拐照样忙活,几个月后,五间房盖起来了,添置了教具和桌椅就差招学员了。

  费心筹建的家长学校一开始并不受认可,来听课的寥寥无几。王淑华想出一个好办法,她先组织学生来听课,课后给每人发一张小纸条,邀请他们的父母前来,果然起了作用,来听课的家长越来越多,王淑华的家庭教育课一下子火起来。

  王淑华把从教多年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家长们,一分钱不收,还自掏腰包为他们买笔、本,准备水果、茶水,她还印了一万多份“十八大教育方针”送给家长们。有些家长过意不去,主动提议交些钱,被她婉言谢绝。

  “王老师这么大岁数,孩子给她在市里买楼房,都不去住,图啥?还不是为了镇上的这些孩子。”家长们对她敬重又感激。

  关注教育,给灾区的孩子送去几百条红领巾

  王淑华生活简朴,家里都是老式家具,3000多元退休金却省吃俭用,“节能灯泡36元一个,哪月都得憋坏俩。电费一个月两百、电话费一百多……”王淑华掰着手指头算,维持“家长学校”的正常运转,她投入精力,也搭了不少钱。

  王淑华爱买红领巾,她家的柜子里随手就能拽出一条,“这些年,买过的红领巾没有一火车也有一汽车。”从教书那天起,她一直坚持为镇上小学每年新入队的孩子买一条红领巾,退休后,她是石门小学的校外辅导员,红领巾照样买。

  不光给镇上的孩子买,她还往外寄,2016年夏,她从电视上看到邢台遭受水灾,小学教室的桌子凳子都冲走了,就买了两三百条红领巾,托市里慰问团带过去。

  孩子们收到红领巾那天,给她打了个电话,“我们一定会战胜天灾,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奶奶的期望。”声音稚嫩却带着震撼的力量,电话这头的王淑华哭红了眼睛。

  “一个老太太,没人帮衬着,学校不可能建得这么顺利。”王淑华说,她得到省市很多部门的支持。县里镇里的有关部门为她解决和协调办学中的各种难题,2017年底,又帮着“家长学校”通上暖气,施工时,家长们主动跑过来帮忙,给施工人员做饭。

  采访前的几天,王淑华的二儿子专程从市里过来接她去“猫冬”,她说啥也不走,儿子劝不动她,只好给她买来十多袋煤取暖用。

  小院门口,那棵枝丫光秃的大树来年春天又会长出新芽,四季更迭,小镇的孩子们一代代长大成人,王淑华的愿望朴素又简单——希望从小镇走出的孩子都能有出息。阿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