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3月16日下午,滨城区逸夫小学四年级六班的师生来到博兴县开展“寻非遗文化承草编技艺”研学活动。活动现场,在讲解员卢博的讲解引导下,同学们参观了草柳编、布老虎、蓝印花布等博兴特色
分享
中新网重庆7月26日电题:7年教学数千人重庆灯草草编手艺人走好非遗传承路作者陈鑫赵健将灯芯草茎压扁,多根结合层层编扣,巧手舞动之中,一只活灵活现的草编小鹿出现在眼前……26日,在重庆两江新区金山街道民心佳园社区青少年之家,手艺人明梅正为社区儿童讲解灯草草编的基本技法,这
7月17日上午,大临村在文化礼堂面向青少年开展了一堂草编香囊制作课。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灵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凝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草编是黄湾镇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黄湾的特色文化。活动现场,在村文化管理员的带领下,孩子们手拿麦秆
9月27日下午,“新优质学校”中原集群传统课程送教活动为二联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呈上了一堂主题为“草编制作”的传统制作工艺拓展课。在课堂中,老师为大家介绍了“草编制作”的历史及其文化底蕴。“草编”又叫棕榈叶编织,是民间流传的一项手工传统工艺,主要综合运用草编、竹编等编织
万泉庄北社区居委会活动室正在进行一场非遗文化的草编活动。活动伊始,参加活动的阿姨们就热情高涨,老师讲解完编织要领,阿姨们就动手开始做了起来。今天的活动是编织一个小螳螂。编织这个小东西看似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大家按照老师讲解把用的叶子劈开,然后做一个小环,开始进行编
大名草编是一种传统民间家庭编结手工艺,流行于河北省大名县卫河以东地区。清代雍正年间,草编技艺从山东掖县传入大名县西付集乡朱家村,后又进一步传到卫河以东地区,流播范围遍布整个大名县境。大名草编以麦秆为原材料,制品以草帽、提篮居多。20世纪80年代以前,大名草编在全县及周边
行知小学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特开辟出了一间摆放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专用教室——“美育非遗教室”,让学生对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多、更深的认识与了解。学校也会不定期地开展非遗传承与学习活动,10月27日上午,行知小学联合望海街道,邀请了非
兰溪乡村向来就有利用茅草编织生活用品的传统,世代相传。这些草编产品实用与欣赏价值相兼,多供自用,也赠送亲朋好友,多余的供出售,以补贴家用。兰溪草编是利用兰溪本地所产的茅草,就地取材,编成各种生活用品,如提篮、果盒、杯套、盆垫、帽子、拖鞋和枕席等。一代又一代的草编人不断苦
12月3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皇城街道大西街社区,草编艺人韩六叶在展示草编技艺。草编是我国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传统手工艺,以蒲草、玉米皮等柔韧植物为材料编织各种形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作为河北张家口一名草编艺人,韩六叶在京津冀等地区参与“草编”技艺进校园、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