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在博兴开幕8月27日,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拉开帷幕。本次展演活动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滨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山东省戏剧家协会、
分享
中新网广州2月20日电(程景伟林楷虹)“湾区有戏”2023戏曲新年盛会近日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举办。粤剧、豫剧、昆曲、潮剧、广东汉剧、雷剧、西秦戏、白字戏等省内外13个剧种的艺术家登台献艺。现场观众掌声阵阵,大呼过瘾。本次演出活动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指导,广东省文学艺术
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29日电题:新疆特有地方剧种曲子戏何以传唱百余年?作者戚亚平齐琳洁每天上午哼着小曲忙完家务,家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红旗农场的刘淑珍都会简单打扮一番,然后便和同伴们在微信群里讨论、创作新疆曲子戏。“每到冬闲,大家都会一起闲聊,你唱一句我接一句地就
中新网邢台3月9日电(张鹏翔赵国华)“今天这场是《全忠孝》,讲的是南宋时期,秦家将为国尽忠,抗击金朝的故事。”河北威县乱弹传承人赵合增一边说,一边把油彩均匀地涂抹到脸上。十几分钟后,锣鼓声响起,赵合增转身来到台前,一个亮相获得台下一片叫好声。威县乱弹是一个多声腔剧种,起源于
孝义碗碗腔是流传在吕梁孝义一带的地方小剧种,于1959年搬上真人表演舞台,并因此成立国有专业碗碗腔表演艺术团体——孝义县跃进剧团,使传统碗碗腔艺术步入新的发展时期。孝义碗碗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大量的演出剧目和丰富的文字、实物等珍贵资料……现年40多岁的刘彩琴和
11月19日,由三明市客家文化艺术中心主办的2021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剧种公益性演出在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举办。师生到场,表演开始。一段精彩的开场舞《中国梦民族梦》让同学们惊叹不已。歌曲《歌声与微笑》、舞蹈《静水流深》、独舞《水墨秋华》、古琴独奏《良宵引》、舞蹈
非遗进校园文化有传承——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剧种走进陈大中心小学11月11日上午,由三明市客家艺术文化中心(三明市歌舞团)主办的“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剧种公益性演出”走进陈大中心小学。该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欣赏了此次高雅的艺术盛宴。一首《我和我的祖国》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戏曲是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璀璨的艺术瑰宝。分布在我国各个地区的戏剧种多达300多个,资源丰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艺术内涵精深,受到各地民众的广泛喜爱。近日,中共市委宣传部、句容市文明办、市戏曲家协会组织开展的戏曲展演走
原标题:京津冀“非遗”剧种亮相戏曲文化周本报讯(记者牛春梅)岭南园、北京园、晋中园、台湾园、香港园、济南园……这几天走在园博园中,不仅可以看到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不同景致,还能看到来自京津冀各地的京剧、评剧、昆曲、曲剧、唐剧、丝弦、河北梆子、保定老调等不同戏曲剧种,让
新华社太原6月25日电(记者刘翔霄)为加强濒危戏曲剧种保护传承,山西将在“十四五”期间对省内26个濒危戏曲剧种启动实施抢救工程。记者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了解到,左权小花戏、河东道情、曲沃碗碗腔、孝义皮腔、耍孩儿等均在此次抢救之列。山西将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加强剧
淮红戏是宿迁特有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为贯彻落实省级非遗传承项目抢救性保护工程,近日,宿豫区文旅局以资源普查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支点,以宣传展示为载体,多措并举,同向发力,扎实推进淮红戏传承发展,让这一民间瑰宝重放异彩。一是多方搜集资料,建立淮红戏数据库。
原标题:安徽地方戏曲剧种(唱腔)展演在肥上演梨园寻根徽韵流长近日,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梨园寻根》安徽地方戏曲剧种(唱腔)展演在安徽大剧院举行。本次展演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联、安徽演艺集团主办,共分为“徽韵流长”“黄梅溯源”和“星耀梨园”三个篇章。演出中,
新华社杭州6月26日电(记者冯源)在家喻户晓的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端午节时发生了重要一幕:白娘子饮雄黄酒后现出蛇形吓死许仙,为救丈夫,白娘子冒险去“盗仙草”。来自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五大戏曲剧种端午节会聚杭州,为观众演出了一场精彩的《雷峰塔》。演出25日晚在杭州市中心的
中新网苏州10月21日电(记者钟升)20日晚,苏州昆剧院开始了例行的演出。一幕结束,台下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年轻观众们为演员“打call”的声音此起彼伏,如同对待当红明星。看着这一幕,国家一级演员、昆剧院党支部书记吕福海露出了开心的表情。昆剧又称昆曲,是诞生于苏州昆山的古老的
中新网昆山7月22日电(黄莹)梨园百戏尽展其美,戏曲“活化石”焕光彩。汇聚全国112个剧种、118个经典剧目的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21日晚在“昆曲发源地”江苏昆山揭幕。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以“汇中国百戏展戏曲新颜”为主
中新网绍兴6月28日电(项菁)“从奄奄一息到高歌猛进,新昌调腔这70年走得不容易。”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昌调腔传承人章华琴受访时感慨。新昌调腔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唯一遗音,素称“中国戏曲活化石”。70年来,新昌调腔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随着各界对中
中新社桂林5月23日电题:广西彩调发源地:让“快乐剧种”快乐传承作者朱柳融杨志雄在二胡、琵琶、笛子、锣鼓等乐器组成的欢快乐曲声中,广西桂林市永福县罗锦镇彩调剧院演员林利香与搭档,唱响剧目《王三打鸟》的经典唱词:“摘一朵牡丹花,妹妹爱不爱”“妹妹我都是爱,无人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