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峰一一探索非遗资源转化的先行者 

时间:2022-08-02 08:42 发布于:人物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赵俊峰 探索非遗资源转化的先行者

赵俊峰在陕西非遗资源转化领域就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人。2017年,赵俊峰离开自己的舒适圈,投资成立陕西丝路非遗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丝路非遗),决心把对非遗文化的情怀做成事业,寻找非遗资源转化的方向和出路。

想要扎根于这个行业,就得先了解行业资源。赵俊峰带领创业团队,摸排了解一个个非遗项目、拜访一位位非遗传承人,从中寻找非遗资源转化的突破口。

当在西安市长安区北张村(现为高新区北张村)遇到楮皮纸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张逢学时,团队的每个成员都被深深地触动了。小小的院落里住着一家三代五口人,儿子因为生病无法从事技艺传承,孙子尚在读书,年近八旬的张逢学只能靠造纸、卖纸养家糊口。因为手工纸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收入日益减少,全村只有两户还在坚持手工造纸。张逢学是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相传源于西汉时期的北张村楮皮纸比东汉蔡侯纸还早二三百年,其古老的造纸工艺堪称手工纸工艺演化进程的“活化石”。就是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项目,却面临着因为资源无法转化、与市场需求脱节而造成的后继无人、传承人收入微薄的现实情况。

该怎么帮助老人获得更高的收入,让楮皮纸制作技艺实现资源转化,让曾经万人造纸的场景重现?赵俊峰先买下一批纸张,尝试在用纸量很大的书画界进行宣传推广,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他又带领团队尝试找工厂开发古法纸本、纸灯等文创产品。虽然有销量,但是囿于楮皮纸制作工艺的复杂性,这些产品无法规模量产。其间,为了宣传非遗项目,赵俊峰专门成立数字影视公司拍摄楮皮纸制作的全过程,并投资开发了能够全面体验楮皮纸制作技艺的VR项目,让楮皮纸制作技艺以数字化的形式亮相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却无法真正让这门技艺转化成产业。

直到风靡一时的泾阳茯茶闯进赵俊峰的视野,一个茶与纸两项非遗技艺嫁接的“纸茶同源”想法出现了。

为了论证用楮皮纸包装茯茶能获得更好的储存、通风、发酵效果,赵俊峰带着茶叶、楮皮纸和传统的包装牛皮纸前往西北大学食品科学和工程学院进行鉴定。鉴定结果正如他所预料的,除了楮皮纸造价高于包装牛皮纸以外,其他方面都优于包装牛皮纸。随后,赵俊峰找到陕西泾河茯茶有限公司,合作生产出第一批以楮皮纸作为包装用纸的茯茶礼盒,并命名为“楮茯”。一时间,具有陕西特色的文创礼品“楮茯”快速打开销路,成为陕西非遗强强联合的典型,让楮皮纸实现了市场转化。

与此同时,赵俊峰找到邰立平、藏文书法非遗传承人巴松邓珠、永州女书非遗传承人胡美月、苗画非遗传承人梁德颂等多位非遗传承人在楮皮纸上精心创作,赋予楮皮纸更高的艺术价值,并举办了“楮皮纸上的非遗展”。

凭借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赵俊峰带领丝路非遗团队逐渐走上企业发展的正轨。丝路非遗开发了“长安礼道”系列非遗文化产品,为中国(西安)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大型活动提供非遗创新产品,策划实施了“非遗匠心暖全城”、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传统体育展演”等具有影响力的城市品牌活动,承担了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秦岭生态民艺展厅、汪天稳皮影艺术馆等非遗展示空间的展陈设计工作,并与全国超过1000位非遗传承人建立合作关系,在服务推动50余个非遗资源项目转化孵化的同时,将非遗资源赋能到城市品牌、商业运营及文旅新场景与文化展示空间内容打造中。

“陕西有6000多个区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而整体的开发程度还不到10%,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当下市场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很大,而真正的创新性转化成果并不多。怎样对这些非遗资源进行市场转化、价值挖掘、产品创新、品牌运营、市场推广及产业推动,是所有从事非遗事业的人需要不断思考的。”赵俊峰说。

“让具备转化价值的非遗资源向产品化、品牌化、产业化、国际化和资本化转化,让不具备转化价值的非遗资源以消费体验的形式赋能文旅发展、乡村振兴,将非遗文化和城市品牌、商业运营、公共文化服务结合起来、拓展开来,让其真正融入生活。”找到方向的赵俊峰对非遗的未来和丝路非遗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节选自陕西日报 记者 柏桦文/图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