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民间剪纸:剪下有世界 纸上见功夫
都市文化界摘录自金华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官方网站消息:
印象里,小时候每逢喜庆之日,人们便会用剪窗花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几张彩纸,一把剪刀,一双巧手,一幅幅色彩缤纷、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就会展现在眼前,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在金华,民间剪纸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尤其是兰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几位被村民尊为“花师傅”的剪纸能手,他们走村串户相互切磋,也互为竞争。令人感动的是,这些“花师傅”大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有追求艺术精进的工匠精神。今年83岁的兰溪民间剪纸金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鲍运达,正是如此。
村村有艺人
作为我国特有的集民俗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蕴藏了我国劳动人民深厚的情感,沉淀了几千年的华夏文化。至今仍在传承发展的中国剪纸艺术被誉为“活化石”,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金华剪纸历史悠久,有记载就有1500多年,兰溪民间剪纸的历史渊源已无从查考。但明代《武林梵志》记载的“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彩纸剪人马以代”,点出了江浙一带早就有剪纸艺术流行,侧面说明了属于吴越地带的兰溪民间剪纸亦应当有一段悠远的历史。
剪纸以镂剪、镌刻为手段,表现手法多样,画面对比鲜明,表现形式种类繁多,应用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过去的兰溪民间几乎村村都有剪纸艺人。兰溪剪纸与周边县市的风格有所区别,大都是作为装饰花、刺绣花样、民俗节日礼花、灯扎纸扎应用,形成了以幡扎“棂格花”为代表的原生态“祥瑞剪纸”的独特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至今仍在传承发展,显示出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幡扎窗花魅力滋,迎祥祈福焕新姿。精镂巧刻诚情掬,剪艺传承正有时。”多年来,定居兰溪的鲍运达为收集、抢救、整理民间剪纸,进行了广泛调研,积累了大量资料。
五大特色美
“你知道剪纸也分南北流派吗?这些流派都各有特色……浙江剪纸普及面广,题材多样……”提到剪纸,鲍运达就有说不完的话。他说,就风格而言,兰溪民间剪纸与毗邻的浦江、永康剪纸便有所不同,后者如戏曲窗花类,似朝“文人玩赏”方向发展,显得细柔俊美,有书卷气,极似明清绣像木刻版画;兰溪民间剪纸则粗犷朴拙类占比较大,属于较原始的那种,与陕西安塞一带的剪纸异曲同工,“可以说属于‘原生态’剪纸”。
随着时代的演变,兰溪剪纸表现形式除单色外,还有染色、分色、衬色、绘色等多种形式,表现手法有阴刻、阳刻和阴阳结合三大类。同时,因兰溪剪纸独特的镂空技法使其具有双面同时欣赏的优点,体现了风格的淳朴美、手法的简洁美、构图的装饰美、造型的意象美、色彩的明快美五大特色美。
为什么会这么喜欢兰溪剪纸?“正是源于它的原生态之美。”鲍运达说,他少时跟随父母从安徽迁居兰溪,一直对当地的各种文艺活动很感兴趣。“上世纪50年代初,我读小学五年级时,姐姐从她教书的节门张村(兰溪市游埠镇)带回几张剪纸。头一次见到这些不到巴掌大的精美‘花样’,给了我极大震撼,从此和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若干年后,18岁的鲍运达到文化站工作,开始收集民间剪纸和采集记录民歌,坚持至今,他经常会带着孩子做剪纸手工,很受欢迎。
“学剪纸并不难,一要有恒心有毅力,二要多看多练习。但想要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创作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剪纸作品,就需要细细揣摩了。”改革开放后,民间剪纸受到重视,鲍运达摸索着学习、提升剪纸知识和技艺,也慢慢在剪纸艺术界有了立足之地。
2000年退休后,鲍运达更是专心扑到了剪纸这项爱好上,常常查资料、练习剪纸,一忙一整天。难得抽空和老伴出门旅游,他却总被景点的门窗木雕、石雕等迷住了脚,只顾着拍照以致掉了队。
2003年11月,经被誉为“金华第一剪”的王风多年奔走呼号,金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正式成立,鲍运达任副会长兼秘书长。
因为协会活动,他与外地剪纸达人交流学习的机会增多,开始注重对兰溪剪纸这项非遗更加理论化的研究和总结。
边看边学,他先后将部分成果总结成《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初探》《民间剪纸与中国绘画之间的渊源关系管窥》等论文发表。在2006年发表的《兰溪“原生态”民间剪纸的艺术特性》一文中,鲍运达就对兰溪剪纸的应用范围、表现形式、特点、技艺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同时,结合研究,鲍运达持续尝试创新题材和剪刻手法,如将兰溪当地的建筑、蓝印花布花样、风俗故事、书画作品等融入作品,收获大片好评。“你看墙上的这一幅作品,外圈我用的就是蓝印花布花样,里面则是自己创作的一首诗,主要用了蓝纸阴刻,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还以为这是蓝印花布呢。”
“有人会写不会剪,有人会剪不会写。鲍运达属于能剪会写爱创新,也很愿意培养新人,很是难得。”王风如是评价。据悉,今年新增的三位兰溪市剪纸非遗传承人中,两位是鲍运达的学生。
传承贵创新
“剪纸是我热爱的事,剪纸技艺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也是一种精神传承。”对于鲍运达而言,推动兰溪剪纸传承发展,让这门技艺薪火相传,是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使命与责任。
为了更好地留住和传承这份手艺,2004年3月,鲍运达应邀在兰溪市老年大学开办剪纸教学班(后为剪纸联谊会)。多年来,剪纸班培养了一大批爱剪纸的老年人,还挖掘出一批中青年剪纸艺人。其3年间陆陆续续编写的讲义,也被汇编成了《中国剪纸与民俗文化》一书,作为校本教材流传至今。
但是,让他觉得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剪纸并不是一个可以谋生的行业。“虽然在学校里有所普及,却少有人愿意将其作为事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不足,以致传承势弱。”比如鲍运达持续关注着的兰溪河西一带的棂格剪纸,虽被不少人赞为“哭泣的艺术”,却因未受到重视,其图案和纹饰现已被电脑刻剪所代替。所幸,这一艺术近来受外国艺术家大加赞誉,一位青年剪纸传人在鲍运达的热心鼓励下,把棂格剪纸融入家传的无骨花灯制作,得以创新性发展。
“普通人常常会低估剪纸的价值,其实不然。剪纸的门槛很低,小到几岁的孩子稍微培训都能上手,想要做好却很难,一件复杂的作品,少说数月,多则一年。”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金华市剪纸博物馆馆长詹东明说,如何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让金华剪纸的影响力更大,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他创建金华市剪纸博物馆也是基于此,希望多一个让人了解剪纸艺术的平台。
确实,传承难以为继似乎成了这一行的共性。兰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陆颖异说,如今兰溪本地少数几位从事剪纸相关的传承人,都与红白喜事紧密相关。“然而,剪纸用在民俗活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结合生活用品才具有实用性。”她说,大家也曾作过相关探讨,兰溪剪纸乃至金华剪纸技艺要永续传承,重点在于创新,可以从各类艺术设计中汲取养分,开发一些剪纸艺术相关的文创产品,赋予传统技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比如福建省南平市的浦城剪纸,传承人不仅推出了剪纸元素的瓷具、汉服、真皮手包等衍生系列产品,还与知名餐饮、茶叶等企业合作,与现代科技结合,将剪纸元素运用在餐饮、茶空间、农产品、数字艺术品等领域,开拓了剪纸创新发展之路。这些都是值得学习借鉴的。(记者 夏斌婷 文/摄/视频 方向/解说)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