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让文物保护更有“温度” 

时间:2022-07-01 09:20 发布于:文物频道编辑:A001  来源:今日临平

湿度55%温度25℃:5000年前独木舟的最佳保护状态

数字技术让文物保护更有“温度”

本报讯 (记者 钟佳丽) 走入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东馆,一股浓浓的江南韵味扑面而来,距今约5000年前良渚文化茅山遗址出土的独木舟静静地陈列在展柜内。“独木舟属于有机质的文物,是一件木制品,我们的保护团队对它进行了成分和化学平衡分析。”博物馆馆员严石涵告诉记者,经过数据模拟和测试,最终确定了“湿度55%、温度25摄氏度”的最佳保护状态。数字化技术不仅助推智慧博物馆建设、打造现代化场馆,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文物保护的“温度”。

独木舟长7.35米,深0.23米,宽0.45米,是迄今为止国内考古出土最长、最完整的史前独木舟。独木舟在出土后经过了10年的科技保护修复,虽然达到展出条件,但是文物本体依旧脆弱,对温度、湿度有着严苛的要求。借助科技手段,研究人员测算出了保护独木舟的最佳环境条件,让这份跨越时空的珍贵礼物得到更好地保护。

除了建立较为完善的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数字化保护还体现在独木舟展架的制作上。为了让文物底部和展架完全贴合,博物馆邀请科技公司对独木舟进行了扫描,建立三维数字模型,最终以医用硅胶和树脂为原料,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如今的展架。技术人员表示:“我们根据上千个底部的三维扫描分布点,制作了完全能够贴合文物底部的树脂展架,在树脂展架与文物之间放置了医用硅胶保护缓冲层,尽可能减少因文物放置受力不均而导致的二次损坏。”

文物保护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文物进行温湿度监控和个性化定制,不仅让文物在最“舒适”的环境里永恒,也让市民时刻感受到文物工作者的“温度”。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