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一批非遗技艺进景区、产品上直播……
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批非遗技艺进景区、产品上直播……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旅融合,6月3日,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光雾山镇举行。此次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包括巴山民歌展演、非遗技艺展示体验、非遗产品展销、包粽子体验、网络直播宣传等。当天恰逢传统佳节——端午,当端午遇到非遗,活动现场非遗氛围浓厚。
非遗技艺体验、非遗产品展销……
端午端出非遗“盛宴”
6月3日上午10时,光雾山广场巴山背二哥舞台上响起了锵锵锵……清脆的小钹声,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翻山铰子”正在表演。与此同时,光雾山桃园社区月琴步行街两侧,刻竹雕、捏泥塑、传统剪纸等众多民俗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
李坤林是南江县沙河小学老师,教泥塑、陶艺课程已有六七年。他说,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型,或彩或素,以人物、动物为主。本次端午节期间在AAAAA级景区内展示传统文化,能让游客感受当地文化,并有效传播传统文化。
“平时的手工作业大多都是在纸张上进行,像这样的体验还是第一次。”南江县文庙小学四年级的苟宇轩参与了泥塑体验。
竹雕也称竹刻,多用与陈设摆件。
在竹雕展示区上,各式竹雕琳琅满目,竹雕手艺人石彪一边用手紧按于案上的细竹板,一边借助工具手工雕刻。
“这件竹雕价格为3000元。”石彪表示,竹雕为纯手工制品,一幅3000元的竹雕最快需要7天的时间,主要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到江浙一带,年销售量可达几百件。
2006年5月国务院将端午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3日上午,在光雾山镇月琴桥旁,“浓情端午粽叶飘香”包粽子现场,糯米、粽叶、红豆等食材整齐排列,众多游客和市民纷纷前往体验。
“好多年都没有自己包过了,今天能现场体验,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多名现场体验者一边包着粽子,一边聊起小时候包粽子时的趣事。
“这已经是第四次参加端午节期间活动,6月2日一天就卖出各种口味的手工粽子8000多个。”桃园村村民唐涛表示,“在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再加上非物质文化的融入,带动了当地的经济,让我们真正吃上了旅游饭。”
南江县光雾山镇党委书记熊静芳介绍,此次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遇上端午佳节,让游客体验到了诗与远方,更体验到了家与乡愁。
非遗产品搭上“直播”快车
传统文化火“出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本次端午节期间的活动中,“非”你莫属、“遗”网情深网络直播宣传活动,让非遗作品搭上直播快车。
“南江长赤空心麻饼因中空、皮薄、香脆、价廉远近闻名。”南江姑娘直播团队耐心细致地讲解着长赤麻饼工艺流程,从选料、制作、烘焙,各种“干货”分享不断。
据观察,南江姑娘的直播间内已有超百人同时在线观看本场直播。
直播间内“麻饼多少钱”“豆腐干怎么卖”“是否是原生态”各种互动、留言不断。
除了本地特色产品,直播间还就全市各地A级景区、特色景点、巴山民宿、精品线路等做了推介。
“光雾山真的是光雾吗”“通高速公路了吗”“门票在哪里购买”等问题也得到回复。
“本次直播活动共涉及南江县各类产品12个种类,均不挂车、不带货,只通过直播形式推介本地非遗项目和非遗产品,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本地文化,只有关注的人多了,我们的文化才有传承。”南江县文化馆支部书记李杰介绍。
与宣传推介不同,6月3日下午1点30分,非遗购物节直播活动正式上线,巴中本地老廖家、野蕊蜂蜜、施小厨、巴山草鹅等纷纷“上车”,线上驶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直播的形式能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手工艺的制作过程,知道我们传统技艺的整个流程,对我们既起到了很好的展示作用,也让大众感受到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木雕技艺传承人岳晖说。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总规划师陈斌介绍,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游客可以在景区感受到自然风光之美和人文多彩之韵,助力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发展。
作为文化的载体,非遗产品既是一种商品,也承载着众多文化内涵。视频化、数字化的转变,拉近了非遗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也让各类非遗产品不断走进大家的视野。(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钧太 文/图)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