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非遗推陈出新铺就共富路
从一根毛竹到一只手提包,身价翻了上千倍;从传统中草药种植到加工技术创新,带动上千人就业……近年来,磐安县一批承载着传统文化基因的非遗项目不断推陈出新,拓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通道,铺就共富之路。
走进磐安县华隆工艺品厂产品展示区,不大的空间里,摆满各式各样的精致竹编制品。和以往农家常见的菜篮子、箩筐、器皿等竹编生活用品不同,这里的竹编制品是融入现代生活元素的女士手提包、花篮、茶器等。“只有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非遗才能走得更远。”企业负责人陈爱平指着一只女士手提包说,竹编从日用品变成工艺品后,一根毛竹的价值可以放大成百上千倍,带动更多相关产业。
磐安是浙江非遗大县,有重点非遗项目710项,其中列入县级以上非遗名录183项。近年来,磐安通过设立一批特色鲜明的“非遗工坊”推动非遗保护传承,让“软实力”创造“硬经济”,开启带动群众就业增收新的共富之门。
白术、元胡、浙贝母、玄参、白芍为磐安传统道地药材,药界称为“磐五味”。“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是磐安药农经过上千年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药材生产制作方法,千百年来代代相传,备受浙江乃至全国药农推崇。但通过传统“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生产出来的药品,并不一定符合现代市场对健康和品质的要求。“以浙贝母为例,早先磐安农民用蒸汽烘干浙贝母,高温会使浙贝母中的有效成分大量流失。”“磐五味”非遗工坊负责人杨定升将传统土法炮制中药技艺和现代化加工技术融为一体,研发出的“磐五味”生产加工技艺有效含量比古法高出一倍。如今,杨定升生产加工的白术、元胡、浙贝母、玄参、白芍五味药材深受市场青睐,同时也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我们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到非遗工坊就业。”杨定升说,目前公司一年的产值超过1000万元,让500多户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截至目前,磐安县已设立10家非遗文创工坊,磐安小吃、“磐五味”、传统宫灯生产加工等传统非遗项目通过产业化的方式,不仅直接带动1000多户当地农户就业增收,还成为增强群众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在赓续发展中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