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文旅融合唤醒“沉睡”资源
前有碧绿肥沃的田畴,后有苍翠的麒麟山拱卫,龙门县龙田镇王宾村刘厦村民小组生态环境历来良好,特别是经过新农村建设后,村内的道路、广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等焕然一新,村民们赞叹“生活在公园里”。
随着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刘厦村民小组村民还同步推进一项乡村文化振兴工程——盘活闲置农房建设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让“沉睡”资产产生经济价值,勇闯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投入350万元实施村庄“五化”行动
王宾村刘厦村民小组是一个移民村,村民全部姓刘。上世纪70年代中期,龙门在县城东北14公里的龙田镇刘村建设中型水库白沙河水库,成为县城及附近乡镇20多万人唯一的饮用水源。水库建设期间,刘村20户人家、180多人移民安置到现在的刘厦,他们利用政府的移民补助建设了一个主要由4排连廊屋、共68间砖瓦房组成的移民新村。为了传承宗族记忆,他们在村庄中央建设了宗祠,供村民集会议事、红白喜事之用。
移民新家园40多年来,刘厦村民的经济收入以种养、务工为主,现有51户、260多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纷纷在老屋周边建造新房,原来的连廊屋68间砖瓦房因空间狭小或卫生条件差,渐渐被村民闲置,变成杂物房或空屋,有些还因风雨岁月侵袭而坍塌。
去年,龙门县移民办投资2950万元开展8个移民村新农村建设工程,刘厦村民小组新农村建设工程便是其中之一。该工程投入350多万元,实施村庄美化、洁化、硬化、亮化、绿化行动,重点突出移民村内道路、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尤其是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等建设,提升移民村形象,有效改善村庄风貌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随着去年底移民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完工,刘厦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村民刘叔说:“村子之前看起来很破旧,现在不一样,大家都认为我们村变漂亮了,居住在此感觉很舒服。”
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力争今年底完工
当县里在进行移民村新农村建设时,刘厦村民也在思考如何借势发力实现自我“造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刘厦村民发现自己的家园占据有利位置。从去年开始,龙田镇开始积极创建惠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镇,“生态田园·恬美瑶乡”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项目(一期)亦同步推进,涵盖龙城、龙田和蓝田3个乡镇(街道)16个村(社区),围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宅基地改革、农业产业布局、乡村风貌提升以及融合乡村旅游等5个方面对沿线进行统一建设提升。刘厦地处这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中段,距离武深高速龙田出口两三百米,毗邻龙门丝苗米、三黄胡须鸡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附近还有尚天然温泉、龙门铁泉等景区,发展前景广阔。
在多方洽谈下,刘厦联合龙门县汉文化促进会盘活闲置农房、规划建设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计划以文化振兴带动产业振兴,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龙门县汉文化促进会监事长刘树棠表示,基地新规划龙门刘氏宗祠、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汉文化教育基地等,联动周边农田、山地等资源,游客到此可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宗祠宗族文化、体验农田耕种等。“计划将刘厦移民村打造成集文旅研学、文化交流、农耕体验等于一体的新农村。”刘树棠介绍,计划投资600多万元将刘厦刘氏宗祠改建为龙门刘氏宗祠,占地900平方米,采用珠三角晚清客家风格建设,这将是龙门最大的宗祠,有力支撑刘厦乡村文化振兴。
为支持村里的发展,刘厦村民与龙门县汉文化促进会达成协议,以低成本整体出让闲置的连廊屋68间砖瓦房。村民刘伍南出让了其中3间,他表示,此前村民拥有的房屋、宅基地等房产资源普遍闲置“沉睡”,财产权、收益权也得不到有效体现,客观上造成农村产权资源闲置浪费。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村民积极思变,通过宅基地制度改革将闲置农房盘活,建设文旅设施,期待产生更多经济价值。
自去年10月启动建设以来,刘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初具雏形,力争今年底完工。此前,深圳一家旅行社工作人员到此考察洽谈,该旅行社希望基地建好后,将其纳入旅游线路对外推广,这为刘厦村民注入了发展信心。刘伍南说:“虽然刘厦移民村只有40多年历史,但我们期待它能够在新征程中焕发全新的面貌和全新的活力,成为龙门乃至惠州知名的乡村。”
文 记者侯县军
图 记者杨建业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