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山歌,是非遗里跳动的音符
鼓从唐朝起,歌自秦朝兴。龙华山歌,源远流长。自龙华有人类生产以来,就有山歌,其歌师(俗称打鼓匠)几乎都是家传。过去,龙华山歌是在山间野地里的传唱,现在,随着孕育山歌产生的土壤在不断瓦解,将其搬到舞台前保护和研究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山歌在龙华八十年代前,特别是集体生产时期凡是薅玉米草的时候,境内四面八方都是山歌声和打鼓声,蔚为壮观。今天,跟着小编一起,走进屏山非遗--龙华山歌。
一、龙华山歌主要特征
(一)鱼孔,特征是干脆利落,节奏感强。如:“太阳出来(啰喂),上得坡(啰哦连啰喂)......”(括号内为调子,下同);“金鸡开了口(喂),凤凰动了身(哎),歌师齐开口(哦吙哦喂),打鼓闹阳(啰个)春(啰喂)......”
(二)龙华至复坝一带,调子味醇而绵长。
(三)打鱼一带,调子比复坝等调子更长更慢。故有“南腔北调”之说(南腔:指老君山一带,北调:指打鱼、复兴一带)。也道出不同的绵长心境。其调分为“四平腔”和“弯墨调(也称弯弯调)”两种。四平腔形同念白,弯弯调变换了高低长短之声,有抑扬顿挫之感,有“哦吙哦喂”、“哟嘿”、“哎哟依哟吙”等缀于唱词之后,用以调节急:徐和婉转起伏等功效。一般由“晨歌”、“请太阳”、“散花”、“立学堂”、“放楠木”、“唱风流”、“送太阳”、“回城”等组成一天的内容,歌词为群众自编,约定俗成而口传心授,语言质朴粗犷,不事雕琢,涉及内容随意,说古道今不拘一格,有的歌词起首四句相当于《诗经》中“赋、比、兴”的“起兴”。
二、龙华山歌重要价值
龙华山歌在历代传承中,凝聚无数龙华人的智慧和心血,以其突出的独有特性,集中体现劳动人民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瑰宝。
(一)历史价值。龙华山歌是一代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总结,是一部活生生的发展史,它记载着老百姓的艰辛与奋斗,也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二)艺术价值。龙华山歌的主要工具为锣鼓和锄头。其表现形式为歌唱,是龙华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其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 高亢 、节奏自由 。其歌词除有一定的模式以外,更具特色的是可以见物唱物,龙华人称其为“见子打子”,如两个山坡都有薅草队伍在除草,在相互丢歌互动中,如果两个打鼓匠属于平辈或者老表关系等,于是“对门在薅草,歌师唱得好,老子丢歌来,儿子来接到”等插科打诨之类的临场发挥之类的歌词随口而来、雅俗共赏,为传统音乐的一个分支,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龙华劳动人民过去干活、出门的生活生产“调味剂”。在龙华,除开劳动唱的薅草山歌外,还有婚俗方面的“哭嫁歌”、石工号子、牛灯调等也属于龙华山歌范畴。
(三)社会价值。龙华山歌作为传统音乐,是过去农耕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当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有了新期待。龙华山歌作为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研究和发展不仅具有学术意义,也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加强龙华山歌的研究,积极探索分析其在社会历史中的流变、传承甚至濒临消逝的现状,为屏山人民追望昨日、赓续文化血脉尽一份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做一点贡献,为泱泱中华大地中特有的山歌文化存目。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