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樟树市国字山战国墓葬考古成果发布
江西樟树市国字山战国墓葬。
国字山战国墓葬发现于2013年,该墓葬是清江盆地东周时期的中心性城址——筑卫城的附属性遗存。筑卫城位于江西省樟树市大桥街道彭泽村洪光塘西南。城址地处赣江南岸二级阶地的边缘地带,下方直接俯瞰赣江河谷。城址东西长410米、南北宽360米,面积达14万平方米。城址有高耸城墙环绕,现存最高处达2米。城墙外侧的城壕清晰可辨。城址周边分布着大量同时期的城址、遗址、墓葬等,构成了以筑卫城为核心的聚落群。在城址周边有国字山墓群、牛头山墓群和郭峰墓群等。国字山墓群位于筑卫城以西,由四座形制接近、规模相似的大型墓葬组成,国字山墓葬即是其中的M1。
自2017年起,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樟树市博物馆组成的国字山考古队对国字山墓葬及周边地区开展系统的勘探、发掘和研究工作。在发掘同时,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和从发掘现场就介入的文物保护措施同步进行。经过近5年的发掘,国字山墓葬考古发掘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一是由墓内出土铭文及遗物等推断,墓葬时代为战国中期。
二是国字山M1是迄今江西地区考古发掘规模最大的东周时期墓葬。该墓葬有围沟环绕,规模宏大,使用双墓道的多室结构,葬具规格高,随葬品种类齐全,表明墓主有着很高的身份地位。根据墓葬总体特征和出土铭文资料推测墓主可能与越国王室密切相关。筑卫城是东周时期越文化的区域政治中心。
三是墓葬体现出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的特征。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因素,如周围有围沟,椁板覆盖木皮,使用船形棺以及随葬原始瓷、几何印纹陶器、越式铜鼎、铜鸠杖等。同时伴有相当数量的楚文化因素、群舒文化因素以及自身独特的文化因素。
四是国字山墓葬的发掘是近年来江西地区东周时期考古的重大突破,填补了江西东周时期考古空白,为构建和完善本区域两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序列谱系提供了关键性资料。
五是除墓葬本体的发掘外,还对墓园进行全面发掘,了解围沟及通道情况,探索南侧是否存在附属性建筑。根据早期航空和卫星影像提供的线索,对周边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钻探,发现了茅里山城址和茶盘山城址;结合以往发现的营盘里等城址,确认了以筑卫城为核心,沿着赣江河谷二级阶地存在一列城址群,这为探讨本区域的聚落布局提供了新线索。
六是国字山墓葬的发掘为筑卫城城址的最终定性及探讨清江盆地两周时期聚落布局和社会结构打下坚实基础。
七是国字山墓葬的发掘是越国、越文化考古的新突破,为百越文化研究打开了新局面,对研究作为“吴头楚尾”的江西地区东周时期吴越楚关系、政治格局演变具有重要价值,更为本区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进程的探索提供了直接证据。
节选自中新网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