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助力文旅文创融合创新
数字化助力文旅文创融合创新
3月16日,郑州,小雨。
最近几天,重磅消息不断,随便一条的影响都将是超越年度性的,真有点像我们在推出“店长日记”栏目的时候说的,“努力让每一天都成为历史性的一天”。
其中,关于疫情的消息毫无疑问是大家最为关注的内容之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全国性多点散发的态势依然没有被控制住,每天确诊病例的增长依然保持在四位数以上,而且,不断有新的城市和区域破防。
其二,在继续保持严防严控和动态清零的措施下,防控中的负面案例甚至恶性事件再次出现,遭遇封控的城市和地区的负面情绪也越来越多。
其三,积极的消息是,在最新修订的国家新冠诊疗方案中,明确了“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进一步提高病例早发现能力”,而且,多地的消息显示,居民自测的抗原检测试剂盒已经上市发售。
与此同时,在新的诊疗方案中明确提出,“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相关集中隔离场所不能同时隔离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等人群。隔离管理期间应做好对症治疗和病情监测,如病情加重,应转至定点医院治疗。”这就意味着,轻型病例不再被全部收治到定点医院,从而占用大量医疗资源。
如果再加上居民通过抗原检测实现先期筛查和新的治疗药物的启用,以及对解除隔离管理、出院标准和出院后注意事项等方面的调整,多项措施和内容叠加,标志着我国疫情防控措施已经出现了实质性调整,为此,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认为,“后疫情时代”真的要开启了!
当然,除了疫情形势和防控措施的积极变化外,今年春节后,我对今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观察是,今年将是新一轮历史性量化宽松的重要年份,市场上将有大量流动性通过政府、国企和银行被释放,在此情况下,是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很多企业和机构起死回生并获取新的发展可能的难得的阶段性机遇,在此背景下,企业应尽快做好产品和服务规划以及相关生产资料的准备,努力在三年内完成适配于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项目布局和架构调整和组织革新等,努力上车,争取早日上车,并保持全速前行,否则的话,考虑到经济和产业周期性发展中所存在的路径依赖特点,三年后就更没有机会了。
这让我想起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那波企业发展转型,很多企业和平台公司在遭遇了剧烈冲击后,抓住了国家层面量化宽松的机会,不仅快速实现了起死回生,而且获得了快速的扩张,并在客观上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只不过,这一轮的量化宽松所推崇的领域和行业与08年和09年的那波有所不同,之前很大一部分投向了传统基建、房地产和新区新城等,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行业导向至少包括:新基建、新消费、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其中就包括数字文旅。
之所以专门把数字文旅单独拎出来,原因之一是,上周六,也就是3月12日,我受邀参加了2022河南智慧旅游大会,并就文旅数字化问题和文旅元宇宙构建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事实上,就我的参会感受来看,这次大会虽然是由河南省文旅厅主办,但从嘉宾邀请、讨论话题以及行业影响来看,毫无疑问都是面向全国文旅行业的,很多嘉宾的思考和观点,也是完全适合当下全国文旅行业转型发展态势的,甚至是具有明显的引领和示范价值的。
比如,在大会期间,腾讯文旅总裁方腾飞提出,当前,线上线下一体化,数字技术与真实世界融合的全真互联时代已加速到来,腾讯作为一家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科技和文化公司,时至今日,相较于如何打造一部高人气的文旅文创作品,“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借用好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等数字技术革新,与文旅文创在整个产业层面进行创新与融合,让相关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壮大、更有韧性,让优秀产品的诞生不再是个体事件、偶然事件,而是全员协作、百花齐放”。
在其看来,如果将河南数百万件文物、数十万条非遗线索转化为数字化资源,再借助大数据、AI、区块链等技术支撑搭建一个安全、开放的文化数字资源平台,这会是多么宝贵的文旅文创“原料库”。而腾讯也将充分发挥自身连接力与技术优势,为丰富的文化数字资源嫁接起包括文化文保单位、设计开发团体、商业机构、消费者等产业上下游,并为他们提供云渲染、AI虚拟人、音视频制作等数字化工具,让文创产品的研发生产提速提效,让文化的创新活化延展出更多元的形态、更丰富的衍生价值。
河南省文旅厅厅长姜继鼎在大会上明确提出,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面向文旅机构、文创企业、设计团队、非遗“匠人”等,搭建能够复用共享、实时在线的文旅文创云平台,推动文旅资源数字化和数字文旅资产化,实现河南文旅的全球创意和全球交易。
“疫情反反复复,科技日新月异,我们要面向元宇宙,拥抱互联网,用数字赋能文旅,用数字赋能文创,用数字赋能文旅美好新生活!”姜继鼎说。
此外,河南省副省长何金平在大会致辞中,也对当下文旅行业尤其是智慧旅游的发展给出了专业的分析,在其看来,全球新冠疫情给文旅业造成巨大冲击,国际疫情持续传播,国内疫情多点散发,文旅业经历了过去40年来最严峻的挑战和最漫长的复苏。
对于智慧旅游的发展,他给出了四点观察:
其一,智慧旅游正面临难得机遇。线下文旅经济低迷,文旅需求加速向线上转移,数字化、沉浸式体验成为文旅消费新常态;以创意为内核、以IP为引领的文旅发展模式,正在改变传统的景区景点游览模式,文化旅游的资源观、时空观、产品观正在重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应用空前加快,催生了更多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步入快车道。
其二,智慧旅游需发挥更大作用。河南正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加快建设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文旅文创融合,智慧旅游是切入点、着力点、支撑点,需要数字科技为文旅文创插上腾飞的翅膀。用数字技术唤醒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用科技手段创新文化和旅游产品,催生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个性化消费。用新媒体技术赋能文化和旅游市场,实现精准化识别、社群化传播、平台化推广。
其三,智慧旅游应引领行业方向。文化旅游融合向纵深发展,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成为关键驱动力,智慧旅游建设要把握行业趋势、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优质产品。既要持续打造标杆智慧景区,也要加快实施大遗址、博物馆、图书馆等数字化改造,提升智慧化水平。既要把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等“老三篇”做精做细,更要创新智慧体验型产品业态,建成一批全国领先的沉浸式数字体验场馆。既要有面向年轻人的智慧旅游产品,还要有针对老年人、儿童等群体的智慧旅游场景和服务。
其四,智慧旅游要满足群众需求。发展智慧旅游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数字经济时代,推动文旅数字化转型,是重要路径,但不是最终目的。科技之上是人文,数字背后有“温度”。数字化的着眼点应该是通过技术来阐释和表达文化,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知和旅游感知,提升便捷性、获得感、幸福感,而不能“脱实就虚”,迷失在眼花缭乱的“技术狂欢”中。特别是根植于河南这片历史文化沃土,更要保持对历史文化、文物遗迹的耐心和敬畏之心,通过数字化的形式,真正将文化的内涵和价值阐释好、传承好、弘扬好。
在我看来,本次大会期间,包括上面提到的三位在内的很多嘉宾的观点,都是很具建设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的,值得认真看一下。
我在自己的演讲和后来的访谈中也明确提出,哪怕是在疫情彻底过去以后,无论是我们的文旅消费习惯和模式,还是文旅机构的产品供给和运营逻辑,都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了,也没有必要回到从前,在新的发展趋势下,对数字化的全面拥抱,与其说是被逼出来的,倒不如说是被新兴的数字技术、沉浸式体验以及新消费理念教育出来的,或者说是被引领出来的,基于此,对于文旅企业、投资机构、政府相关部门而言,需要思考的不是要不要推进文旅数字化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全面推进文旅数字化的问题,在文旅数字化的问题和方向上,不进则退,慢进亦是退。
所以,2022,让文旅数字化来的更猛烈些吧!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