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活态传承 让非遗“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而是城市生命力的“活化石”。青岛统筹各类非遗资源,突出扎根性、生活化、传承性,以活态传承让非遗“活”起来。
在第五届峄阳“非遗大集”上,气势恢弘的洼里盘鼓让人眼前一亮。这一发源于城阳流亭、迄今有400多年历史的鼓种2021年入选山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城阳区洼里社区从上世纪90年代成立盘鼓队后,这个古老鼓种持续活跃在岛城的大小舞台上,通过开展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洼里盘鼓
“二十面鼓,十二面(镲),一个指挥,打这个洼里盘鼓。有叠罗汉、葵花向阳、大鹏展翅等七八个造型,洼里盘鼓见证了我们社区从贫穷落后到进入小康生活,我们希望这种古老的手艺能传承和发扬下去,展现我们的文化自信。”城阳区洼里盘鼓队队长胡海波表示。
“融入生活是最好的传承”,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让非遗在现代生活里焕发出全新活力。2021年,与洼里盘鼓同时入选省非遗名录的青岛高家糖球制作技艺,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逐渐找到了打开销售渠道的新思路,连续参加“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上海进博会·山东老字号等高规格展会,产品也在升级创新后突破了季节性限制。
青岛高家糖球制作技艺
“糖球的保质期从以前的6个月,现在延长到12个月,我们叫它冻鲜糖球,在这种基础上,糖球就可以走远了,以前都是现做现卖,这样加工出来套上包装,在一定的低温下,它可以走得很远,甚至都走到韩国去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青岛高家糖球制作技艺传承人高士湘告诉记者。
辛氏锲(念切)金画、麦秆剪贴、渔网编织技艺、崂山鲅鱼礼、莱西木偶戏、琅琊酿酒工艺……非遗项目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既是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尊崇,也是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感知。截至2021年末,青岛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4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7个。这些项目不是放进博物馆保护起来就够了,2021年青岛全面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活动,命名29个“非遗特色社区”,全年为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非遗企业落实补助、兑现政策扶持资金共计281万元。通过“展、演、传、教、建、特、创”等多种方式强化培育非遗社群基础、推进非遗资源合理利用与产业化发展,让“活态传承”有了更多可能。
辛氏锲(念切)金画
麦秆剪贴
莱西木偶戏
“2021年我们还组织举办了青岛市首届非遗+文创大赛等活动,推出了一系列特色非遗伴手礼产品,特别是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组织非遗企业推出青岛非遗礼年货礼盒和特色非遗宴产品,推动非遗新起来、活起来。”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张军表示。
非遗产品
2021年,青岛将天后宫、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康有为故居整合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传统佳节定期举办庙会及民俗展示、体验活动,成为公众认识、欣赏非遗技艺,消费非遗产品的“大本营”。让老技艺“见人见物见生活”,结合非遗传承人的口传心授与实景演绎,当代非遗正在传统与现代中找寻通行和发展的窗口。
天后宫
“我们青岛的非遗保护工作,重点就是要守正创新,一方面做好系统性保护的,延续我们城市的历史文脉,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体现当代价值,融入当代生活,服务我们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文革表示。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