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非遗 | 手龙舞:徽韵绩溪 童真演绎 

时间:2022-02-25 21:00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A001  来源:绩溪全域旅游

都说众多非遗项目都是老一辈人传承的技术活,在绩溪,一项早在2014年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手龙舞可都是依靠一群群富有童真的孩子们演绎出来,并深受群众喜爱。

手龙舞,原名小龙舞、芦水手龙,流传于绩溪县。旧时手龙的种类有草手龙、高粱秸手龙、纸手龙,现以布手龙为主。

手龙舞是由男女儿童表演的群舞,篾制的小龙灯道具精致美观,其形式活泼、生动,充满神气与生机。徽文化韵味极浓,寄托着徽州人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意愿。手龙舞是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中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为儿童情节舞蹈中最为古老的舞蹈种类。 

经历坎坷,迎来新发展

明时绩溪岭北安逸富庶,但凡节日,儿童手持“小龙”,穿村入户,传递子嗣兴旺之象,带来望子成龙之愿,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清代徽州罹难于“长毛之乱”之前。清末以及民国时期,徽商式微,家国多乱,“手龙舞”等文艺活动渐少;上世纪五十年代至文革期间,活动被取消,“手龙舞”绝迹;改革开放后,绩溪县文化馆响应国家号召,开始挖掘整理传统文化,“手龙舞”应运再现。

如今,由于“手龙舞”操作方便,孩子们也容易上手。于是,在绩溪县各种庆典活动频繁出现“手龙舞”的欢快场景,手龙舞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传承美好,奉献一生

每一项非遗文化项目的背后都有一位坚守初心的传承人,他们甘于寂寞、执着坚守、继承创新的工匠精神,使得让濒临消失的文化重燃生命之火。

作为手龙舞代表性传承人,上庄镇上庄村的民间艺人曹武根老先生在这个事业上付出了自己的一辈子。

从挑选竹子、破竹、制篾、扎架、箍架等到最后“龙体”成型,“手龙舞”的制作要经过20多个程序。这些程序,曹先生都会亲力亲为。一只幼龙的“诞生”,不紧不慢,需要十天左右的时间。

先扎龙骨,再接龙头、最后绘制龙肤。龙体的每一个部位,要求都十分高。例如“龙眼”的制作,“龙肤”的绘制都必须要通过极为繁琐的工序,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寄托童心,享受童真

这些“小龙”的身长一般在1.2米左右,以适合十二岁左右儿童的身高,让孩子们舞动起来感觉顺手。龙首要活泼可爱,以呼应儿童与“幼龙”之间的和谐关系,演绎出活泼、欢快、积极向上的舞蹈气氛,表达出“龙”的高贵气质,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之间,辨识未来追求的方向。

“少年强,则中国强。”

“手龙舞”的愿意是想展现孩子的童心、童趣与童真——强健孩子们的体魄,导引孩子们的志向,并在体验手龙舞的过程中传承、弘扬经典文化。怀有童心,拥抱未来,绩溪手龙舞也会发展越来越好。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