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县:文化庆佳节 非遗闹元宵 

时间:2022-02-17 14:57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A001  来源:南漳县融媒

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我县通过展演非遗文化,欢天喜地“闹”元宵、庆佳节。

在水镜广场前,踩上高跷的7名表演者们有的动作舒展,身段婀娜多姿,有的幽默风趣,动作潇洒大方。其中表演的仙人过渡、张果老倒骑驴等高难动作,更是赢得现场观众连声叫好。

市民陶玲典说:“节目演的非常精彩,我希望南漳要把我们这些传统文化继续发扬下去,演得更加精彩。”

东巩高跷起源于唐宋时期,历史悠久,是目前襄阳市范围内最具特色、演技最高的传统民俗文艺形式。2006年,东巩高跷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如今已成为南漳历史悠久、特色浓郁的地方文化品牌,它的群众性、观赏性,以及可发展性和推广价值,对弘扬民间文化、繁荣农村文化艺术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具有推动作用。

东巩高跷传承人邓鸣松说:“东巩高跷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是有敲打、有唱,‘武跷’是特技表演。我们高跷是民间艺术,我们会一代一代的继续传承下去。”

当天,演员们还先后来到县文化中心和水镜庄景区开展民俗展演,每到一处都洋溢着欢快喜庆的氛围。九集划旱船、打狮子,东巩高跷、花鼓,巡检春牛耕地、采莲船等民间民俗节目,将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为元宵节增添喜庆氛围。

南漳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馆长郭海伟说:“元宵佳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举办的‘非遗闹元宵’主题民俗展演,在服务广大群众、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色彩。”

近年来,我县以民俗文化展演为载体,通过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促使以东巩高跷、呜音喇叭为代表的南漳民俗文化得到了传承和保护。目前,我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个,43个项目公布为县级保护名录。(全媒体记者 湛晓靖 程思豪 代军锋)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