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滕州柳琴戏
柳琴戏,原名“拉魂腔”、“拉花腔”、“拉后腔”,1953年正式定名柳琴戏,主要流行区域在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
滕州是柳琴戏的主要发源地,柳琴戏在滕州经历了二百多年发展历史,根据老艺人的师承关系推算,大约起源于清朝乾隆时期(1736-1795)。清朝乾隆年间,一部分贫苦农民就用较为原始的说唱形式流浪谋生,形成了“拉魂腔”的雏形也就是柳琴戏的初级阶段。
约在道光年间,山东滕县苏楼的巧木匠,拉魂腔艺人王清,在苏家班艺人苏道一指导下,制成第一把柳叶琴。1900年前后,随着演出剧目的丰富,以滕县为中心的鲁南苏北地区出现了比较固定的班社,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滕州柳琴剧团为主的滕州柳琴戏从业演职员响应党的号召,按照“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当中。
国家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柳琴戏也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得到了有效保护。在滕州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滕州柳琴剧团先后编排了《墨子》、《墨子与鲁班》、《父女赶船》、《拾棉花》、《八姐传奇》先后赴 国家大戏院、中央党校、民族文化宫、中国戏曲学院等地演出,复排了《墙头记》、《孟姜女》、《状元与乞丐》、《姊妹易嫁》、《王华传》等多部历史传统剧目。
滕州市柳琴戏研究保护中心和滕州市柳琴剧团演出有限公司作为国有专业文艺院团,是滕州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自2010年“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开展以来,每年演出柳琴戏250多场,复排了《墙头记》、《孟姜女》、《状元与乞丐》、《姊妹易嫁》、《王华传》《张郎与丁香》等20余部历史传统剧目,创排了“拥军专题”“普法专题”“嘉年华”等十余台综艺剧目。满足了农村文化生活的需求。
滕州市的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也被山东省文化厅作为全省试点推广,在2010年、2015年两次被中宣部、文化部等四部委授予“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先进文化集体”,为滕州市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