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嘉定路小学 非遗进校园,传承迎新年 

时间:2022-01-01 13:33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我校“思源”德育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少先队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增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意识,提升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青岛嘉定路小学在2022元旦来临之际,开展了非遗文化体验活动。队员们齐动手,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彩绘泥老虎

泥老虎是山东高密的一种民间泥塑。起源于明代万历初年,拿着头和尾挤压后,泥老虎会发出响声,因此称之为泥叫虎。泥老虎也是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呢。瞧,通过泥老虎的涂色绘制,让大家切身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零距离的接触到非物质民间艺术,了解到传承文化的独特性。

二)马勺脸谱绘画

 中国现代马勺脸谱文化,源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是用马勺作绘画的“纸”,以社火脸谱为内容的社火脸谱构图。勾画、涂色、注重眉、眼、嘴的装饰,它从人物的性格和容貌特征出发,以夸张的手法描画五官的部位和肤色,进而突出表现各类人物的内心本质,强调色彩对比,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同学们在学习完制作方法后,小心地勾勒出脸谱的线稿,再根据颜色特点进行上色,一幅幅漂亮的脸谱绘画就制作好了。

三)团扇画

 团扇又称宫扇、纨扇。中国汉族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团扇起源于中国,最早出现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 障 扇"。今天,大家手中的团扇是木质手柄、绢丝扇面,大家先在扇面上勾勒出想要绘制的画面,并涂上丙烯颜料,一把普通的扇子就变成了一件件独具创意的艺术品。

四)油纸伞

东汉蔡伦发明纸以后,出现了在伞纸上刷桐油用来防水的油纸伞,文人雅士会在上油前在伞面上题诗作画。宋时称绿油纸伞。以后历代均有改进,有纸伞,油伞、蝙式伞,最后形成今天的大众用品,使用至今已1000多年。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纯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在了解了油纸伞的制作过程后,大家纷纷拿起铅笔、丙烯颜料,将对新年的美好的向往和祝福跃然在伞面之上。

五)龙舟拼装

龙舟,是端午节竞渡用的龙形船。赛龙舟是汉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江浙地区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习俗。同学们通过拼插,连接,组装,一条漂亮的龙舟就完成了。龙舟拼装不仅锻炼了队员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传承和保护的意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娃娃抓起。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队员们通过现场体验,切身体会了非遗制作的乐趣,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把中华文化之根深深扎入土壤,为未来的传承播下“种子”。我们相信,通过本次“思源”德育活动,会有更多的队员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愿意为发扬传统文化尽一份力!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