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梧县旺甫镇三举措传承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1-12-17 13:59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麒麟白马舞始于清朝,历史悠久。表演时男演员身挂纸扎白马,女演员身挂纸扎麒麟,各有随从数人。一丑角举罗伞做各种滑稽动作在前面引路,演员以鼓点为节拍边走边舞,采用当地语言“白话”来演唱本地独有的山歌曲调,唱腔优美动听,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是民族节日、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娱乐节目。作为苍梧县麒麟白马舞发源地,近年来,旺甫镇多措并举、戮力同心有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

支持非遗文化“传下去”。旺甫镇优化整合文化基础设施,在镇文化站设立麒麟白马舞和采茶剧传承基地及展示厅,免费向非物质遗产继承人提供场地,加大对艺人扶持保护和技艺传承力度,撰写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唐伯虎点秋香》《错配鸳鸯》《朱卖神》《玉凤配》等脍炙人口的麒麟唱调、采茶剧作品。加强对麒麟白马舞文化资源的整理和保护,分别于2007年、2012年、2014年列入县、市以及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采茶戏”目前亦在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助力人才队伍“壮起来”。积极与县文体局对接联系,发动麒麟白马舞“自治区级传承人”、旺甫龙洞村文艺团团长邹瑞清,组织民间爱好者参加县举办一系列戏曲培训班,定期在镇非遗展示厅开班授课共30余次,全镇村级文艺队伍从九十年代沉寂期发展到2011年20人左右,再到目前有旺甫镇鹤洞村、老义村等5支近100人,培养了80年末出生的第四代传承人,文艺队年龄跨度从30岁至60岁,实现了老中青“梯队化”的传承结构队伍。

引导非遗表演“走出去”。采取“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模式,通过“提供舞台,以演给补”的方式,为旺甫麒麟白马舞文艺团牵线做媒,积极参与每年开展的戏曲进农村、戏曲进学校、戏曲志愿活动进社区等活动,近年来,文艺团演出覆盖全县146个行政村,受众达11万人。采取固定日“以演代练”模式,每旬逢9号圩日组织演出队伍到圩镇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真武宫开展演出,吸引近百群众前往观看。随着影响力扩大,邹瑞清的文艺队保持着18-20人相对固定的表演团队阵容,以及相对稳定的演出,受邀前往各村以及夏郢镇、六堡镇、梨埠镇甚至是广东封开县等地演出。(苍梧浔阳旺甫微信公众号 文 / 卢金敏)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