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孝义碗碗腔品牌续写民间艺术芳华 

时间:2021-12-17 13:55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传承

——打造孝义品牌 传承民族文化

碗碗腔剧团团长郭文明说:“保留文化遗产原生态的精华,传统艺术同现代结合才能获得生存,我希望孝义的碗碗腔剧团能够广纳英才,让这个剧种走出孝义,走向全世界。”

碗碗腔腔调细腻绵长、沁人心脾。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唱时乐队主要由月琴、碗碗领奏,硬弦、板胡伴随,这几种富有特色的代表性乐器发出的音响构成了碗碗腔音乐的独特风格。如今无论城市还是乡间,却鲜有人能唱碗碗腔,也极少有机会聆听那缠绵悱恻的腔调。发展至今,传统的碗碗腔曲牌传承的人员中人才老龄化问题严重,超过40岁的人仍然担任着重要的演出任务。

1959年,孝义跃进剧团聘请孝义皮影木偶剧团的三位师傅进行授课,经过短短三个月的培训,剧团人员掌握了碗碗腔的基本演唱和演奏技巧。1959年冬,剧团把碗碗腔皮影戏的传统剧目《白洋河》改成《昭君出塞》,并成功搬上真人戏曲舞台。这部戏在孝义、汾阳连续演出了24场,场场爆满。为了适应新的演出形式,成立初期的碗碗腔剧团借鉴碗碗腔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改编、移植了一些剧目。如《夺印》《社长的女儿》都是这个时期改编的。除了改编一些传统剧目外,孝义的碗碗腔剧作家开始尝试自己创作现代戏剧目,《柳树坪》就是这个时候的代表戏之一。编导奖、导演奖、演员奖、音乐奖、集体奖得了几个奖。《柳树坪》在太原连续演出了几十场,一时间孝义碗碗腔剧团获得了“柳树坪剧团”的殊荣,而这部戏也奠定了孝义的碗碗腔剧团演现代戏最为见长的基础。

从1963年开始,孝义碗碗腔剧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专业队伍。孝义碗碗腔除继承大量优秀传统戏之外,尤以创作和演出现代戏见长,在不同的时期都有影响三晋乃至全国的优秀作品问世。

碗碗腔逐渐从民间音乐走上戏剧大舞台,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受到大家的喜爱。在众多音乐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更加注重传统艺术的整理与传承,才让现代的观众聆听到婉转的歌曲。

传承和发展的岁月里,孝义碗碗腔剧团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演员、演奏员、编剧,如碗碗腔的领军人物、中国第16届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张建琴,编剧许石青、张思聪、梁镇川、霍锁昌、任学谦等,他们都为碗碗腔的传承保护和利用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确保碗碗腔传统艺术薪火相传,亟待对碗碗腔传统剧目进行抢救性、保护性挖掘整理,实施碗碗腔录音录像工程计划,录制内容以展现中华传统美德和碗碗腔艺术魅力的传统经典剧目为主。工程成果不仅用于资料保存和广大观众观赏,还可以为广大碗碗腔爱好者和学生提供直接精准的戏曲传习教材。留存宝贵的影音资料为孝义碗碗腔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留下“活化石”,更对孝义碗碗腔艺术研究、孝义戏剧史研究、山西戏剧史研究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文化价值及产生深远的历史意义。

此外,为使传统碗碗腔艺术和碗碗腔剧团成立以来的珍贵历史资料得以抢救、保护、传承。2020年,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点图书——《孝义碗碗腔记忆》系列丛书历时四年正式出版发行。该系列丛书由孝义碗碗腔剧团团长郭文铭主编,采用记述体裁篇、章、节的形式,对孝义碗碗腔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实事求是的记载,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丛书分为五册,分别为:《梨园永固》《天籁之音》《德艺双馨》《名剧集萃》和《激情岁月》,图文并茂,生动鲜明,是对稀有地方剧种的积极探索、保护和传承。

发扬

——续写民间艺术芳华

2021年11月16日至20日,濒危剧种碗碗腔在东风影剧院展演,演员们用悠扬动听的唱腔、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赢得老百姓的阵阵掌声和赞许,让老百姓能尽情享受“文化盛宴”。

为进一步做好濒危剧种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工作,孝义市碗碗腔剧团从2021年9月11日开始进行濒危剧种展演,以进农村、进景区、进社区等方式,开展100场公益性演出。

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孝义碗碗腔和孝义皮腔,提高群众认同感,提升社会知名度,从而推动更好的传承和发扬。精彩的表演,优美的唱腔,观众们充分领略到中华戏曲百花园中娇艳之花的艺术魅力。

近年来,孝义碗碗腔剧团组织创作紧跟时代贴近群众的小戏小品6个,提高艺术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在演出过程中,整合演出资源,创新演出模式,以“大部队+小分队”形式,为残疾和居住分散不方便观看的群众,进家入户进行小型专场演出30余场,把党的声音和关怀,送到最基层群众的心里,把优秀传统艺术,送到最基层的群众之中。同时积极开展碗碗腔传统艺术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周末剧场和节日文艺活动演出,累计演出200余场,积极参加孝义市“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演出,不畏道路崎岖,不顾条件简陋,到革命老区,到边远山区,到贫困山村,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到群众最欢迎的地方。有的演出地相距遥远,晚场演出完毕,草草吃点饭,便坐上赶往下一个演出地的夜车;有的演出地条件简陋,不论寒冬还是盛夏,演职员工身处四面透风的临时舞台工作;有的演出地道路不畅,需要演职人员搬运两卡车沉重的演出设备;有的演出地没有做饭条件,演职员工就在露天场地用餐,不管面临多大困难,广大干部职工不论身强体壮,还是体弱患病,大家都满怀热情不讲条件,全身心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演出的工作之中,为广大农村和基层群众传送欢乐和文明,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在服务农村服务基层的演出过程中,提高了党员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提升了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艺术素质,增强了团结,锻炼了队伍,为实现传统碗碗腔艺术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孝义文化的一张名片,碗碗腔演绎着它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孝义的土疙瘩,我们也希望它能发扬光大,走出去,走向国家甚至世界的舞台。(节选自吕梁日报 文/张世川)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