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艺苑一一走进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展示馆
艺术殿堂里的记忆
走进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展示馆,我们仿佛梦回艺苑。当历史的记忆再现于现实时,那一曲曲宛转悠扬的唱腔唱段,一幕幕情趣跌宕的选段选场,一帧帧满载故事的黑白彩照,一件件风雨沧桑的戏装道具,一幅幅寓意深邃的名人字画,会唤起人们无尽的遐想,激起人们对碗碗腔艺术的热爱和眷恋。
碗碗腔剧团展示馆主要具备展演、展示两大功能。展示馆设有小型舞台,观众可以现场观看演出,领略碗碗腔独特的表演艺术和柔腔婉韵;展示馆同时陈列有大量剧本、曲谱、剧照、服装、道具、乐器、锦旗、条幅等珍贵实物资料,以及文字、图片介绍,全面展示了孝义碗碗腔的发展变化、音乐特色、代表剧目、著名演员等情况,有助于观众了解碗碗腔艺术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培养和激发青年人对这项非遗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其中保存的传统戏剧和现代戏服装28件,道具204件,其他相关实物20余件,碗碗腔历史保留剧本36本,曲谱24套。
据悉,清光绪年间,陕西大荔一带旱情严重,当地纱窗皮影艺人为谋生计远离家乡,来到山西吕梁孝义一带。因孝义民众对皮影戏素有欣赏习惯,故纱窗皮影在孝义一带很快站稳脚跟,并迅速发展起来。碗碗腔受孝义秧歌干板腔、中路梆子、孝义皮腔等艺术形式的影响,逐渐形成本土化的艺术风格。1959年,孝义市(原孝义县)政府为了继承和弘扬碗碗腔这一优秀传统艺术,成立孝义市碗碗腔剧团(建团初为孝义县跃进剧团)。建团初期,曾改编皮影戏《白洋河》等剧目上演,后因碗碗腔适宜演出现代化戏和塑造现代戏人物,故从60年代开始创作演出现代戏,一直延续至今。碗碗腔剧团曾两度进京,于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献演,受到首都各界的一致好评。(节选自吕梁日报 文/张世川)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