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宁县六街镇: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六街镇: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六街有着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化——颠乐,2005年入选昆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直以来,颠乐作为六街少数民族的名片,是传承和发扬六街特色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六街镇积极参与各级非遗申报工作,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进一步提升打造颠乐,扩大六街非遗的影响力,助力文化振兴。
01 通计熟筹,申报工作见成效
六街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离不开背后默默奉献的非遗传承人及民族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是非遗文化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六街镇广泛收集民族民间艺人信息,把握非遗传承人申报的机会。2021年,昆明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布,其中就有六街镇的四名非遗传承人:干海村李信,新寨村普春学、施晓芬、李锁英;紧接着昆明市晋宁区第六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布,新寨施绍武、施翠云、施粉花被入选为区级非遗传承人。非遗传承人的发掘与申报,让我们的非遗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目前,颠乐正在积极申报第五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02 推陈出新,颠乐新篇谱起来
为进一步保护、传承和提升六街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颠乐”文化品牌,2021年,六街镇邀请知名艺术家对颠乐舞曲和舞美进行新的编排,新版音乐把原生态调子《四句长腔》融入其中,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音乐整体更加厚重充实。队伍在原有24人的基础上,增至70人,编排针对大型舞台的舞美,后又选拔出基本功较好30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排练。在服装方面,打破传统工艺,使用手工结合机器缝制的方式制作了55套民族服饰。舞曲、舞美、服装等多元化的发展,使“颠乐”整体得到较大提升。
03 代代相传,非遗文化进校园
2021年,六街镇组织5位非遗传承人到六街二小开展“颠乐”课外兴趣班教学,200余名学生在为期3个月的8节教学课中,教学成果颇见成效,部分学生还参与拍摄了省级非遗项目的申报片。通过学习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让广大师生了解并走进六街镇的非遗文化,形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04 厚积薄发,把握时机创新高
基础牢固才能走到更高更大的舞台,传承、保护与发展需要并肩前行。2021年,对颠乐原有的音乐和舞蹈进行收藏与保护,收集21首歌词,进行编曲录制,并配上相应的舞蹈进行拍摄,把最原生态舞曲舞美收录,有效保护我们的非遗文化。近年来,原生态歌曲《四句长腔》多次参加“郑和杯”歌手获得一致好评。对于颠乐的发展,不再局限于舞蹈的编排和音乐制作,而是把更多的原生态唱法融入其中。2021年,“颠乐”代表晋宁区参加昆明市第六届少数民族歌舞乐展演获银奖,后又被推荐参加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
后续六街镇将寻找更多的机会把优秀的非遗文化推出去,不断拓宽传播渠道,同时也保护好非遗文化,让其在多样性的现代文化空间中保持原有特性,不受过度商业化、世俗化的侵袭。此外,六街镇还将通过开展非遗实践活动等方式打造“非遗符号”,让非遗成为提升六街形象的重要文化标识,让非遗融入人们生活,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
新寨村委会 作者|施瑞雪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