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号子响起来!国家级非遗项目这样守护传承
提起码头号子,年轻一代可能并不熟悉。
码头号子主要流传于码头及货场,在船舶装卸和货物抬扛、推拉等相关的劳动中演唱。它是上世纪上海码头工人劳作的号音,见证了上海港码头的历史变迁。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上海港码头号子已先后成功入选市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布了“第一批上海市非遗传承人社区传承工作室”名单,位于长阳路3066号定海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贾志虎上海港码头号子保护传承工作室入选。
不忘初心,坚守数十年
1956年,贾志虎进入上海港务局杨站码头(后改上港十区)从事码头装卸、搬运工作。在师傅的带教下,学唱码头号子,经过多年学艺,2009年,贾志虎成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海港码头号子代表性传承人,并于2013年,在杨浦区文化馆和定海路街道的共同推动下,成立“上海港码头号子”表演团。2014年,定海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成为上海港码头号子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基地内打造了一个集开展保护传承活动、图文展示区域等内容为一体的传承工作室,为传承队伍提供活动场地,基地内的上海港码头号子展厅也向市民免费开放。2018年,贾志虎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同心协力,传承非遗文化
除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贾志虎的坚守,码头号子的传承与发展也离不开专业指导员的努力。张宝根自退休后就来到了街道活动中心,是码头号子表演团的领队兼指导。
“刚成立的时候,队里的成员大多是零基础,有一定基础一般也只是会识谱。”最初的教学困难重重,“旋律、吐字、发声、合唱,只能手把手教。”为了还原码头号子最原始的唱法,演唱时要尽量减少歌唱的技巧,“码头工人劳动时,是靠呐喊来发出声音的,用技巧来唱是万万不行的。”为了更好地教学辅导,张宝根患上了慢性咽喉炎。
上海港码头工人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各地区方言的差异,他们所唱的号子也分出了不同的流派风格。这支由16位退休爷叔组成的码头号子,以领唱分为了四个不同的派别,冯志敏代表上海帮,王福林代表苏北帮,孙六宝代表湖北帮,周锡馨代表宁波帮。每周二队员们都会来到定海路街道的文化活动中心进行排练,一首码头号子从排练到最终演出需要半年的时间。被问到为什么会加入码头号子表演团时,冯志敏表示“我在业余时间就喜欢唱歌,即使练习码头号子非常费嗓子,因为喜欢所以会一直坚持唱下去。”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时码头工人的心境,排练的时候大家还曾扛过100斤的黄沙,为了学习各地派系的唱法,作曲家侯小声曾经拜访各个派系的码头工人,为码头号子搜集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材料。采访中,王福利起了个头“码头工人来四方耶”,队员们心照不宣地接着唱了起来,“号子自有南北腔,哪里号子最好听哟,比比来唱一唱哟……”领唱们的默契程度十分高,“这支《码头工人来四方》号子我们演了十几年了,大大小小演出也有几百场。”在今年的江南民歌大赛中,《码头工人来四方》这支号子在大家富有感染力的演绎下夺得了第一名。“我们宁波的代表——84岁的周锡馨,在比赛前查出了癌症”,回想起曾经的队友,大家不禁表示出敬佩,“虽然年纪大了、眼睛花了、耳朵也不好了,但只要唱起码头号子他就浑身来劲。子女不让他来,他说‘最后一次,我一定要上台演出’。”
收徒授艺,码头号子走进校园
除了参与公益演出,上海港码头号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走进了校园,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在机械设备匮乏的年代,码头工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领队张宝根表示“我们还是希望有年轻一代的人来把码头号子传承下去,继续把这种正能量、表达劳动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定海路街道致力于该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积极举办多样的非遗宣传活动,并为非遗传承人寻觅继承人。今年8月,在定海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港码头号子”代表性传承人贾志虎,举行收徒拜师仪式。大学学习美声专业的张旻杰,在社区巡演中对码头号子产生浓厚兴趣,逐渐走进了继承人名单。在街道的沟通交流下,张旻杰决定师从非遗传承人贾志虎,学习码头号子。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