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县《恩城鸽子会》被列如山东省级非遗项目
11月2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通知,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平原县的非遗项目《恩城鸽子会》榜上有名,这是平原县第四个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遗项目。
平原县恩城正月初八鸽子会是一个有着500余年历史的民俗活动,有着以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地域著称,在恩城出土的“人面鸽身像”据专家进行实物考证,认定为唐宋时期的器物。由此推测,恩城养鸽历史最晚可追溯到唐宋时期当地既已形成养鸽、赏鸽的传统。恩城鸽子会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一项民俗活动,明代中期即初具规模。在形成的开始阶段以“约定俗成”形式,由最初的几人、几十人、几百人、几千人发展至明朝中期的鸽子会规模。到了清代,国外大批优良名鸽品种的引进,使恩城养鸽业繁荣发展,也使得恩城鸽子会规模得到不断扩大。据传,当时恩城鸽子会热闹非凡的场景也曾吸引出巡的乾隆帝,在恩县回銮行宫稍事歇息后就去鸽子会游玩,留下了许多民间趣闻逸事。尤其到了清末民初,无论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顽童老翁,养鸽者大有人在,少则养一二十只,多则百余只,这时的养鸽者已非常喜爱给鸽佩哨。人们不但可以观赏鸽子在蓝天上翻飞,而且还能享受到美妙的天空雅乐。
一直以来,恩城养鸽业作为当地农村集市的重要商贸项目,围绕养鸽而引发的各种民俗活动已深深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发展形成了辐射周边省市,影响全国,集民俗、商贸于一体的恩城鸽子会。其基本内容包括组织信鸽放飞、互相交换、互相买卖、馈赠,交易鸽哨、鸽笼等相关制品等多种形式。
恩城鸽子会会场,南北长3000米,有近3000个摊位,鸽子会期间,内蒙古、天津、石家庄、聊城等周边省市养鸽爱好者纷沓而至,鸽会上人声鼎沸、熙熙攘攘。他们在鸽子会上互相传递养鸽信息,交流养鸽经验,购置养鸽器具、配饰,并把自己养殖的新奇品种带来,请鸽友们共同观赏。
2011年8月列入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