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作家协会举行非遗采风活动 

时间:2021-11-23 13:03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A001  来源:嵊州市作家协会

追寻魏晋遗风,感受非遗魅力——嵊州市作家协会举行非遗采风活动

11月20日,嵊州市作家协会联合嵊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追寻魏晋遗风,感受非遗魅力”文学采风活动,先后赴金庭镇华堂古村、嵊州市吕氏益晨乡糍糕厂、嵊州小吃旗舰店、黄泽镇大志然竹编厂感受非遗魅力,20多名文学爱好者参加了本次活动,嵊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两位专家陪同介绍。

上午,大家先来到华堂古村,追寻书圣遗风。《剡录》载:东晋书圣右军羲之,辞官会稽,遍游山川,慕景金庭,乐而室之。王羲之徙居金庭后,在此地采药访石,修桑植果,耕砚教子,安度晚年,死后葬于金庭瀑布山。800年前,羲之第二十六世孙王弘基率族人聚居于此,在书圣归隐处繁衍生息,逐渐形成“华堂古村”。古村被毓秀山、平溪江环抱,村口“华堂”牌坊气势宏大,一泓碧水清澈见底,锦鲤在云影中自在悠游。走在古雅的石子蛋路上,随处可见大批保存完好明清风格古建筑。宗祠、台门、庵堂、民宅、家规家训馆……,独特的王氏宗族文化源远流长。

之后,大家来到吕氏糍糕厂,零距离体验嵊州非遗——传统手工糍糕。吕师傅爷爷就以走街串巷卖糍糕为生,传到吕师傅已经是第三代传承人了。浸泡好的黑米、糯米已经打磨成粉备用,吕师傅按比例配好黑米、糯米、芝麻,一勺一勺将米粉舀入网筛,随着他搓揉的动作,米粉“簌簌”地从筛眼落入四方的模具中,压实四个角,其余让其松松地平铺于模具中,然后用尺余长钢条横竖密密细细地在米粉上斫过,待整体松泛了,再用钢刀撇去表面多余粉末,最后按磨具切口将米粉横竖划成若干正方形糕块,褪去模具,放入蒸箱蒸至约15分钟,即成。现场,两位采风团成员兴致勃勃地体验了一把。不一会儿,糍糕蒸好了,特有的稻米清香让每个人的味蕾绽放出独特的快感。糍糕的味道极好,甜而不腻,松软而有嚼劲,清香可口,一不留神两三个就下肚了。

下午,作协非遗采风团来到黄泽镇大志然竹编厂,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竹编传统工艺。

嵊州竹编历史辉煌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勤劳聪慧的先民就利用竹子破篾编制简易的用具,编织出"方格纹"、"米字纹"、"人字纹"等纹样,至汉晋时工艺已臻精细。明清两代,嵊州竹编工场生产的竹制品已相当精致,竹编成为民间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并远销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嵊州竹编成为国内闻名的民间工艺。到清光绪年间,出现了竹编作坊。据《嵊县志》记载,清光绪初,细篾匠达90多人,以苍岩一带最多。建国后,嵊州竹编已从传统的工艺品发展成为堪称世界一绝的艺术奇葩。嵊县工艺竹编厂被誉为“中外竹编第一家”1990年,浙江嵊州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2006年5月20日,嵊州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入厂,非遗传承人吕成大师已等候多时,带领大家参观了竹编作品陈列馆,从竹篮子、竹盒子、茶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到竹编骏马、雄鹰、东方醒狮……等竹编艺术品,展厅琳琅满目。

一楼大厅,采风团成员在吕大师父女指点下体验起了竹编,“压一压二挑一挑二”,看着口诀,大家乐呵呵地看着篾丝渐渐在指下翻飞出规律的花纹……

嵊州蕴藏着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有许多非遗项目和特色非遗美食。据悉,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省级、绍兴市级、嵊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计128项,非遗传承人共189人 已故7人。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家乡非遗文化,感受非遗的魅力。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