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都文学院赴苏州古镇创作采风
江南古镇的布局,处处涌动着当地深厚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凝聚和积淀着古人的智慧荣光。那些留存至今却依然精致的古桥、廊檐、墩石古迹,和被岁月反复淘洗过的花窗旧梦,都是古人留待给我们后人深究和研习的物质、精神上的双重财富。
11月20日,陶都文学院的学员们循着冬日暖阳,在古韵清棹、流水铿锵的拍打声中开启了苏州震泽、黎里的创作采风。
震泽古镇,古称“吴头越尾”,是吴江的西大门。学员们在白墙黛瓦中穿行,桥影媚,橹声柔,经过一座古桥,我们来到古镇瑰宝慈云塔,慈云塔历史追溯久远:赤乌三年(238-251年)所建。震泽古镇虽不大,在悠悠时光中美了两千年之久,震泽人的生活,永远保持着不急不徐的生活节奏。
师俭堂位于震泽镇宝塔街12号,始建于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是集河埠、行栈、商铺、街道、厅堂、内宅、花园、下房等兼具官、儒、商三重使用功能。是一座反映晚清工商绅士坐行经商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的代表建筑,师俭堂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禹迹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宝塔街东,跨頔塘河。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而建。禹迹桥和慈云塔遥相呼应,形成了震泽古镇标志性的景观,震泽古镇的禅意和静谧,让人心安。学员们徜徉其间,充满了欢声笑语。
摇橹船慢悠悠的穿行于水面之上,黎里古镇的时光暖暖地流淌。走进柳亚子故居,古色古香的江南名宅,和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均涵盖着爱国诗人柳亚子先生的神秘气质,给予学员们多层次的文化洗涤和心灵震撼。
在古镇水畔喝茶的人,相携的情侣,结伴的老人,和欢悦的宠物。石板路两边热情的商铺,琳琅的当地小吃,吴音软语里潜藏着古镇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这一次的文学采风,让我们温柔地融进古镇的美丽画屏,留在胶片上、足迹中、记忆里,成为美好的篇章。(谈江皎)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