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秋时期祸起萧墙的典故故事完整版 

时间:2021-11-06 21:55 发布于:历史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关于春秋时期祸起萧墙的典故故事完整版

春秋时,鲁国自鲁文公后,即由大贵族、新兴的地主阶级代表季孙氏(或称季氏)执政。到鲁哀公时的季康子,名位虽是卿大夫,实际权势之大,早已超出国君之上。当时的费邑(今山东费县),是季康子的私邑,他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力,想攻伐附近的颛臾【zhuān-yú】,把它并吞过来。(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小国,在费邑的西北约七十里。)

当时孔子反对季孙氏攻伐颛臾。而孔子的学生冉有 (即冉求)和季路(即子路)却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因此孔子责备他俩不该支持季氏。据《论语•季氏》载,孔子当时向冉有和季路说了一番大道理,其中有这么一些话,大意是:“……无论诸侯或大夫,办理国家政事,不怕贫穷,不怕人口少,只怕不得安居。如果贫富并不悬殊,穷也就无所谓了,如果都能安居,人口少也就没有关系。如果不发生战 争,也就不会发生什么危险的灾难。这样,远方的人就会前来归服你,如若嫌归服的人不多,还可以施行仁义礼乐的政教来广泛招致,‘既来之,则安之(既然使他们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居下来)’。而现在,你们俩辅助季孙家干了些什么呢?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反而想使用兵力,去攻伐颛臾。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萧墙的“萧”,是“肃”的假借;“萧墙”,是国君宮门前的照壁。臣子进见君王,到此而要求特別注意肃敬,所以叫做“萧墙”。“萧墙之内”,指宫内,这里暗指魯哀公。因为季孙氏当时和国君矛盾很大,季孙恐怕魯哀公利用颛臾的有利地势,来袭击他的费邑,于是先下手为强,攻伐颛臾。所以孔子说,“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后来人们以“萧墙”比喻内部; 祸乱的起因在于内部矛盾,就叫“祸起萧墙”,或“萧墙祸起”、“萧墙之祸”。

上述孔子说的另一句话“既来之,则安之”和“分崩离析”,后来也都成了成语。不过“既来之,则安之”这句成语,意思却和原来的并不一样了,现多指既然来到这个地方,就要自己安下心来,或者即使不太满意,也就只好安下来再说吧。

至于“分崩离析”这句成语,意思仍和原来差不多。《论语》疏注中有这样的解释:“民有异心曰分,欲去曰崩,不可会聚曰离析。”现在我们用来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支离破碎,不堪收拾。《毛译东选集》第二卷《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战争使全国分崩离析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