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创新,让大良鱼灯真正“网红”起来 

时间:2021-10-07 15:48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原标题:这个女生,要实现顺德鱼灯的"网红梦" !

六年前,热爱手工艺的她,在一场非遗体验活动中,看到老艺人潘培森制作顺德大良鱼灯。“我很喜欢竹子的材质,喜欢用竹子制作的手工艺品。”冯艳慈回忆初见大良鱼灯的场景,那正是她打开“非遗传承之门”的“钥匙”。凭着对“竹子材质”和手工制作的热爱,冯艳慈决定要认真制作一盏大良鱼灯,并把这门手艺当作自己今后谋生的方式。“对没有任何基础的人来说,制作鱼灯的第一个步骤即选竹子就成了一大困难。”

冯艳慈介绍,初次制作大良鱼灯,把竹子烧断是家常便饭,被竹子弹上手也是屡见不鲜,“驯服”一根细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设计图样、扎骨架、扪纱、描鳞、上色、贴鳞、装灯,而鱼灯的制作过程则需要极大的耐心。

据地方史料记载,顺德于清中期已流行制作、观赏花灯。至清末民国时期,鱼形花灯开始在顺德大良盛行,擅长制作鱼形花灯的能工巧匠也由此多起来。彼时,顺德机器缫丝业发展兴旺,经济繁荣,致使民众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正月期间,顺德的会景、神诞等喜庆活动尤盛,其中大良鱼灯会便是正月里备受瞩目的盛景之一。

2013年1月,顺德鱼灯制作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9月被列入佛山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冯艳慈大学读的是金融专业,而毕业后,她却做了“不挣钱”的选择——成为大良鱼灯制作技艺传承人。“父母其实一开始反对这份工作,因为不挣钱,说工作不是光有情怀就可以了,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冯艳慈表示,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自己都会坚持把大良鱼灯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六年后,她做了一个梦,“一条蓝色鲸鱼在星空中游荡”,她开始对鱼灯制作进行创新摸索,制作鲲、鲸鱼等有着梦幻色彩的新型鱼灯。

传承创新,让鱼灯真正“网红”起来

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创新,在冯艳慈看来,当下鱼灯制作技艺的传承最需要的是“新鲜血液”。于是,她将鱼灯制作过程简化为8个步骤,把新型鱼灯带进校园、社区等区域,让鱼灯变成备受年轻人喜爱的“网红”。

传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冯艳慈在古香古色的和园创办了和园鱼灯馆,用以承载顺德自清代延承至今的古老鱼灯艺术。同时,还制作一本“鱼灯秘籍”,将自己做过的鱼灯种类记在秘籍里,让艺术与生活进行深刻碰撞。(顺德发布)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