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美 | 陶瓷微书,方寸瓷面书写大千世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断发展流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后辈的应尽之责。
为了推动非遗的进一步推广与传承,汕头市文化馆特推出《非遗之美》专栏,让市民朋友们感受汕头市非遗项目的美丽。第十期我们要讲的是陶瓷微书。
陶瓷微书,是将中国书法艺术与彩瓷艺术完美结合的民间绝技,历史久远。陶瓷微书的创作不同于微雕、微刻需借助放大设备,而仅是凭裸视用特制毛笔书写,再烧制而成器。字体小至能在每平方厘米的瓷面上书写50多个繁体汉字。作品字画结合,有色彩艳丽,浓淡分明等特点,是集书法、绘画、诗词、古文、陶瓷于一体的艺术,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收藏价值。它不仅继续发扬了中华传统微书技艺,又填补了我国瓷艺的历史空白。
微书的历史,可谓与中国文字同龄。20世纪70年代,陕西岐山县古周原凤雏村出土一批西周甲骨文,有一枚不足3平方厘米的龟甲,契刻甲骨文字三十有余,字如芥籽,径不足毫,刻痕细如发丝,是迄今发现的最早微书实物。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艺术长河中,甲骨、绢、帛以及纸上的微书并不鲜见,历代瓷器上的款识、诗文,也常常可见书法艺术,但是就唯独不见在陶瓷上创作微书。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微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芝文自幼喜欢书画,在美术院校学的又是陶瓷设计,少年时偶然发现自己可将字写到针尖大小。过人的天分,加上受瓶内画等艺术的启发,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他就萌生了在陶瓷上创作微书的想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陶瓷上写微书有两大难点。一是微书本身书写的难度,二是瓷面材质对笔毫、墨水的高要求:笔毫太硬,留墨少,一次只能写一笔,也不能太软,一写就晕开;墨水也有讲究,瓷面光滑,写后还窑烧,普通墨水入窑即挥发。经过一次次的反复调试,王芝文终于创造出陶瓷微书这一种独特的技艺。
陶瓷微书特征
1、在毫厘间写字,笔墨尤为讲究。王芝文用于书写陶瓷微书的笔是自己扎制的,笔毫仅两三根,以狼羊毫兼并。经过反复试验,他在墨水中添加了特殊原料,使其能够耐高温,且不易挥发;
2、其次是书写方法,与微刻相比,微书难度更大。因为若使用显微镜,每次调好焦距写完一笔,需挪开笔去蘸墨水,回来还要再次调焦。这样一来,半天写不出几个字,字迹也不易连贯。所以,就要抛开所有放大工具,仅凭肉眼裸视悬腕书写;
3、注重“书画配”。陶瓷微书是在洁白平滑的瓷器上,充分运用彩瓷的勾勒、填色、洗染等技艺,把中国画的工笔画技法与瓷器釉上彩绘法糅合在一起,再配上独特的微书,自成一格。
陶瓷微书传承人
王芝文,1983年考入汕头工艺美术学校后留校任教,先后师从蔡永青、刘再盛学习潮彩技法,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及陶瓷彩绘相结合,以完美的技艺,创作出集诗书画瓷于一体的陶瓷微书作品,被媒体誉为“华夏一绝”。自1995年以来,其陶瓷微书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金奖三十多项。箭筒微书《三国志》入选“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许多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机构收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首脑、政要及知名人士。
来源 | 汕头文化云、非遗中华、非遗说是
编辑 | 新媒体中心
审核 | 陈少冰
校对 | 庄庆生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