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浥堃:当下民族歌剧的发展与创新 

时间:2021-08-20 13:57 发布于:人物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当下民族歌剧的发展与创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中,《沂蒙山》《银杏树下》《马向阳下乡记》《红船》等当代民族歌剧的创作多样,而这种“多样”与其风格样式的丰富密不可分。

从一度创作来看,这些作品集合了自《白毛女》以来民族歌剧探索的成果,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当下民族歌剧的创作基本脱离了“戏曲化”的戏剧叙事手法,进入了音乐结构总领(西方歌剧的结构方式)、戏剧结构托底(中国戏曲的局部构成)的独特模式,从“戏剧叙事”到“音乐叙事”,从“讲故事”到“表现场面”,从情节至上的线状结构,到讲求音乐场面铺排的团块结构。一度创作样式上的演进,也影响到二度创作的呈现,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还是反映当下生活的题材,皆能与当代多元文化视角相结合,采取“局部写实、大处写意”的表导演风格,符合歌剧的表现形态。而这种“局部写实、大处写意”的表导演风格恰恰与音乐样式暗合:兼具西方传统歌剧的总体结构形式与中国板腔体音乐元素的结合(主要人物唱段多受到板腔体结构原则的影响)。与此同时,编剧在注意汉语言文学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掘其丰富的表现力,注重从中国传统戏曲与民歌中汲取文学与音乐语汇。而作为一度创作的编剧和作曲更是通力合作,对于咏叹调的写作开拓了表现力,增强了民族特色;对于民族唱法的重唱写作也逐渐形成规模,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包括与合唱队的交融等,极少出现依靠文学“过坎”的话剧加唱,而是全然通过音乐完成戏剧任务,将戏剧矛盾冲突推向极致。

这种风格样式上的演进既是对既往民族歌剧艺术特点的传承,又具有现代音乐的冲击力,既符合观众对本民族艺术传承的期待,又能够满足当今日益增长的艺术审美需求。

杨浥堃(作者单位: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节选自中国文化报《戏剧舞台艺术风格新探索》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