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职院暑期社会实践小组助推非遗大众化潮流化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
为响应国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助推非遗手工艺的发扬与传承,来自浙商职院经济管理学院的部分团员与教师组成了暑期社会实践小组,通过与杭州格子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的方式,奔赴各个社区、展馆、社团,为非遗手工艺的普及与推广献上一份力量。
集热门IP,助推非遗潮流化
7月15日,小组成员前往杭州市拱墅区手工艺活态馆,作为“非遗指导员”,参与由bilibili主办的“天官赐福 非遗传承”活动。活动通过制纸的方式,对话古老智慧,感受文化力量,用纸与花表达美好的内心创想。
活动使用花草纸为原料。花草纸的主要材料是构树皮,用它造出来的纸,有着轻,薄,透,韧,存放时间久等优点。首先,学员们将处理过的构树皮一番捶打,使树皮的纤维变得松散。小组成员指导学员将已经呈面团状的树皮放在蒙着细纱的木框上,将它揉到只剩下如云雾般的丝绒后,倒入水箱中微微沉淀,再用纱框从底部捞起来。水分过滤之后,一张薄而透亮的湿漉漉的纸张就盛在了纱上。接着,将湿纸的纱框带回座位,发挥想象,根据喜好贴上花草,盖上另一张构树皮纸。最后,把纱框放在室外,晒干即可。
这项活动是将非遗“潮流化”的探索。在活动过程中,学员态度认真、极具热情,收货颇丰。古老的非遗技艺与现代的IP潮流结合,不仅焕发新的生机,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路径提供了新的方向。
进社区活动,助推非遗大众化
除了非遗手工的“指导员”,暑假小分队还担任了“社区非遗助推员”。在社区活动中,为青少年、家长、老年群体等奉上非遗小课堂,将古老的非遗技艺大众化、普及化。
社区小课堂采用“理论+手工制作”的形式开展。理论部分重点讲解非遗项目的历史、现代价值,以及其中的文化底蕴。手工制作部分时间较长,内容精细,帮助学员在制作中体会中华民族非遗技艺中的匠心。
企业方格子文创精心挑选极具特色的非遗项目:茧画是带着浓郁的江南风情和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可以让生活在江南的孩子们他们近距离地感受江南的传统文化;算盘传承了中国商人的经商技艺与商业文化,更能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诚信。
守疫情防控,助推非遗网络化
7月底开始,受台风、疫情影响,实践活动受到一定影响。暑期小分队转战网络,将非遗“无线化”、“无接触化”,停“实践”不停“活动”。
开展非遗介绍。小分队利用微信等平台,普及和推广非遗技艺。介绍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的技艺,科普非遗技艺、非遗文化价值;撰写活动新闻稿,通过朋友圈转发,扩大非遗小课堂的知名度;自编文案,在小红书、朋友圈等推广非遗技艺。
探索电商渠道。利用创业园公司,结合专业知识,探索非遗产品的IP化、电商化,制作非遗产品,并在淘宝上架,探索非遗产品市场化的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依赖社会土壤,文化记忆也会成为未来我们创新实践的知识宝库。在暑期实践过程,小分队通过对非遗进社区潮流化、大众化、网络化的探索,在承担非遗传承与推广的任务同时,积极探索非遗发展的可行途径。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教导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会激发和呈现出多元的探索与实验的可能。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