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殿巨型木构”复原展示区正式开放 

时间:2021-07-08 13:45 发布于:历史频道编辑:A001  来源:杭州之声

7月8日,2021“杭州良渚日”暨良渚文化周活动继续“上新”——“宫殿巨型木构”复原展示区正式开放,今后,这方静躺着六根“良渚木作”的探坑将成为公园常规参访点持续“营业”。5000多年前的木头长啥样?它们从哪里来、有什么用途,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知来处才能明去处。为了让大众了解这些巨型木构背后历史和考古故事,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下文简称“良管委”)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莫角书院和“宫殿巨型木构”复原展示区现场,开展了一场关于“宫殿巨型木构”复原展示解密分享会。良管委领导蒋卫东,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王永磊,巨型木构展示设计负责人郑恺琛,文物与遗产管理局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及媒体记者、游客共同参加了此次活动。

王永磊是“宫殿巨型木构”的发掘者,也是“宫殿巨型木构”复原展示工作亲历者。随着他的讲述,时间回溯到2015年的冬天。“为了解钟家港古河道的堆积情况,浙江省考古所在钟家港河道南段进行考古挖掘。没想到,这一个小铲子,竟然挖出了对良渚考古意义重大的巨大木构件。”

直到2017年春天,河道中陆续发掘出了一些长短不一、神秘的巨型木构件,其中3根体量较大的被俗称为“大木作”,最长的甚至高达17.2米。自此,关于木构的猜想未曾停歇。

考古发现,它们跟良渚宫殿区的建造差不多是同个时期,表面可以看到加工痕迹,比如5号木构件凿有39个排列均匀的方形卯孔;最长的14号木构件保留了原木的形状,但两端都留有牛鼻型穿孔。专家大胆推测,这些巨型木构可能用于特别恢宏的建筑建造,通过水路运输来到这里,根据它们的尺度和形态,未来说不定能还原良渚时期的宫殿建筑。

但这批巨型木构真的是用来建造宫殿的吗?王永磊表示考古学界仍在研究中,还无法给出定论。

现场有观众好奇发问:今天摆放在探坑内的6根木构件,是原件吗?

“它们不是真的,但是真实的。”负责此次“宫殿巨型木构”展示设计的郑恺琛回答,展示棚内的巨型木构是根据2017年考古发掘的原件加以3D扫描之后,利用数字模型1:1精准复原而成,无论是摆放位置还是视觉外形,几乎和发掘时的原件一模一样。

“依托挖掘文物时采集到的的三维数据,20台3D打印机昼夜不停工,最终将6根木构件分段打印出来。” 郑恺琛介绍,这种数字化新技术大大避免了翻模及脱模过程可能给文物造成的二次伤害。

今年3月,复刻版“大木作”运抵良渚后,还进行了专业修复。为了利于展示,又进行了翻模,增加它的基底,并进行了着色,最大限度还原当时的面貌。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感受“宫殿巨型木构”背后的黑科技,展示区还摆放了3D打印机,实地演示3D打印技术的奇妙。游客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还打印出了爱不释手的良渚文创产品。

“这是我们首次运用3D打印技术来‘复原’木构件,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良管委文物与遗产管理局副局长孙海波表示,巨型木构是五千多年前良渚文明的实物证明,大众只有到现场亲眼看了才会被震撼到,感受到来自良渚先民的智慧,才会展开对良渚空间的无限想象。

据悉,良渚古城遗址选择在第二个“杭州良渚日”开放“宫殿巨型木构”复原展示,不仅是向大众展示五千多年前良渚先民朴素的生活智慧,更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邀请社会大众拓展想象。

假如把玉器比作良渚之魂,象征良渚古国的权利与信仰,那么木构则是良渚之形,勾勒出宏伟的宫殿线条和建筑智慧,让大众得以穿越历史的迷雾,一起追寻答案。

本文来源:杭州24小时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