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创新探索“文化遗产+”
记者7月6日从山东省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潍坊市近年来探索的东上虞非遗社区“四融四态”建设模式,目前取得初步成效。
潍坊古称潍县,历史上全国有名的手工业城市,清代乾隆年间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据1959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潍坊手工业十年》记载,1947年解放前夕,潍坊市十余万人口中手工业者有一万余人,依靠手工业收入为生的有四万余人,占全市人口40%,全市有63种行业,较大规模行业有铁、木、棉织、工艺美术等,形成了“二百只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的民俗景象。
历史上的东上虞位于老潍县城郊,村民多以农忙耕种农闲打铁为生,是闻名乡里的铁匠村,东上虞红炉锻制技艺因生计而传承,随民俗而流变,至今已有400年历史。随着社会的变迁,东上虞铁匠从家庭作坊到互助组、合作社、铁业社、工业社、村办集体副业,不断规模化发展,形成了个性鲜明的红炉文化和产业经济,为上世纪城乡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7年,东上虞村开始进行城中村改造,通过城中村改造、集体资产改制、村改居实现了从农民到城市居民的历史性跨越,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城中村改造改变了东上虞人在城乡结合部以半工半农为业的生活方式,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有效激活历史文化基因,调动发挥社区居民的文化创造力,探索开拓新的发展路径,培育壮大新的生产业态,促进非遗社区化发展,成为东上虞谋划持续发展的时代需求和历史选择。
东上虞社区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传统,经过城中村改造后形成的新型城市社区,在生活方式和经济体制改变以后,如何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营造人与时代变化、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社会环境。作为以非遗主题为建设内容的社区,如何真正将非遗融入社区民众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当中,使非遗的生活化和共享性在社区文化与经济活动中得到生动体现,是非遗社区建设取得成效的要义所在。对此,东上虞非遗社区建设从理论到实践作出了创新性回答。
社区和村落是非遗孕育产生的田野,是非遗传承发展的生态环境,东上虞社区率先提出建设新时代非遗社区的工作目标,是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真挚情感,是对文化创造力的深入理解,是对非遗传承规律的尊重认同,是推进非遗社区化发展的创新举措。在非遗社区建设中,“非遗融入社区民众生活、非遗融入社区文化服务、非遗融入社区经济发展、非遗融入社区民生保障”建设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非遗与民众生活的鱼水关系,非遗与公共服务的依托关系,非遗与社区经济的杠杆关系,非遗与社区民生的服务关系,在非遗社区化建设中具有引领意义。
潍坊市非遗保护专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浪潮兴起之初,非遗保护的方法停留在单纯性的保护传承人、非遗项目的初级保护阶段,常常造成博物馆式保护、片面开发、重申报轻保护等不良后果。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开展,非遗融入生活的理念提到了台面,但仍然存在概念与实效“两张皮”和两条腿的问题,“四融”理念的树立和“四态”环境的培育区别于单纯性保护和概念化保护,为新时代非遗传承发展打开了多元空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生态性与生活化保护的深化和丰富,它让非遗不再是无本之木,无土之苗,能够在当代生活中生根发芽,变成老百姓看得见、摸的着、用得上的生活需求和生活方式,使非遗在当代生活中不断传承弘扬。
长期以来,非遗保护有赖于政府积极的政策扶持、资金保障与宣传推广,存在政府唱独角戏、传承人小众化、民众观望者多参与者少的现象。东上虞非遗社区建设模式通过“四融理念”导向,“四态”环境培育和七大平台建设,吸引了大批非遗项目的参与,让广大居民成为非遗社区建设的主角,在文化传承中获得自信,在手艺培训中增长本事,在生产销售中获得收益,形成了文脉、文娱、文商、文教、文旅多元一体的文化链条,促进了社区民众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自觉,解决了民众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