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市非遗中心举办非遗进校园、社区、景区活动 

时间:2021-06-25 13:45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A001  来源:云南文旅发布

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教育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扎染传承基地、丽江市民族艺术协会共同举办了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

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刘晓蓉带队,走进古城区教师发展中心、古城区福慧学校、玉龙县太安完小、永胜县民族中学、永胜县永北镇二小、永胜县六德乡他留山小学,永北镇梨园社区,东巴谷景区等地,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扎染技艺”传承课堂。通过活动,增进了大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同时提高了对非遗传承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非遗进校园 文化润童心

此次活动,分别走进丽江市多所学校,丰富了师生们的校园生活。

课堂上,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了扎染文化的历史与发展,介绍了扎染工艺的主要流程和基本技法。扎染作为传统手工艺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存在,而且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在保留原有工艺的同时,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

随后,老师给每位同学分发白布、皮筋、一次性手套等工具材料。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同学们通过扎、浸、染、冲洗、晾干等步骤,完成了自己的扎染作品。只见每位同学折叠的图案不同,染出的花纹也各异,打开作品时,有像打开盲盒的惊喜感,每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私人订制”。

“此次活动太有意思了,不仅让我们学习到非遗知识,更体验了亲手制作扎染的乐趣和民间工艺的魅力。”古城区福慧学校和同学说。

古城区福慧学校一名教师则表示:“非遗进校园这样的活动很好,同学们都很感兴趣,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了传统手工文化,大家都学得很开心。”

非遗进社区 文化共传承

在社区,老师向居民详细介绍了扎染的工艺起源、基本知识、特点及制作技巧,现场演示扎染工艺的流程。老师说:“扎染最大的魅力在于图案的不确定性,因扎结不一、染料浸染程度不一,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记者了解到,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大理地区称之为“疙瘩花布”或“疙瘩花”。《资治通鉴备注》详细的描述了古代扎染过程:“撮揉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与则入染矣,其色斑斓。”其加工过程是将织物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进行染色,染色是用板蓝根及其它天然植物,故对人体皮肤无任何伤害。扎染中各种捆扎技法的使用与多种染色技术结合,染成的图案纹样多变,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此次活动不仅让社区居民感受到非遗魅力,还有利于建设和谐幸福社区。

非遗进景区 景上更添花

在东巴谷景区,只见工作人员及游客积极参与活动。体验中,他们津津有味,乐此不疲,从毫无经验到逐渐熟练。

“扎结的目的是使织物起到防染的作用,使被扎结的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的部分均匀受染,从而形成深浅不均、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织物被扎的越紧、越牢,防染效果越好。”景区内,老师认真向工作人员及游客讲解着。

记者在现场看到,扎结完成后,便要用水侵泡,再放入染缸中。一段时间后捞出晾干,再将织物放进染缸进行重复侵染,每侵一次,色深一层。

此次活动,让景区工作人员及游客零距离感受了扎染的魅力,同时也让景区锦上添花。据悉,近年来,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推进优秀非遗文化向下延伸的步伐,非遗保护成果不断惠及百姓生活。

文 李亚

图 刘晓雁 李亚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张灵洁 古文丽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