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非遗:背着香包闯市场,双手绣出好生活 

时间:2021-06-09 08:44 发布于:遗产频道编辑:A001  来源:中国都市文化界网

背着香包闯市场,双手绣出好生活

采访对象

刘兰芳(甘肃庆阳香包绣制非遗传承人)

“五月五,正端阳。艾草生,菖蒲长。未食端午粽,岂把棉衣藏。五丝系香囊,福寿且安康。”古人重视端午节,为了趋吉避凶,形成了颇有特色的“避五毒”“躲端午”“佩香囊”等习俗。香,一直是端午节的重头戏:沐浴兰汤、佩戴香囊、悬插艾草……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铜盘蕙草起青烟,斗帐香囊四角悬。”在甘肃庆阳,香包绣制技艺传承了几千年,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庆阳香包绣制技艺传承人,刘兰芳在20多年中,不仅建起了庆阳香包绣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带领多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生活困难的留守妇女走出贫困,让更多人了解了庆阳香包、传承了香包文化,还探索出一条庆阳香包市场化的发展之路。

自幼,刘兰芳就对香包刺绣情有独钟,对于配色、针法、描摹花样等绣制技艺有着独到的领悟力。“在庆阳村庄里,女子出嫁时如果有精美的绣品作为陪嫁,会被认为很贤惠。我从小就在妈妈和奶奶的影响下,看着她们坐在油灯下,一边聊着天一边绣着香包,一根针一丝线就能绣出树叶、小鸟、蝴蝶等生活中美好的图案,我觉得很神奇。等到我八九岁时,就跟其他女孩一样,开始拾针刺绣,一发不可收拾。直到现在,我对香包都充满着热爱。”刘兰芳说。

庆阳香包富含东方哲学和智慧,每个香包都包含着女性内心的情感、双手的温度和对生活的感悟。然而,近年来因为有刺绣功底的妇女逐渐年迈,年轻人又不能静下心来去学习,庆阳香包面临着传承和发展困境。“要让庆阳香包传承下去,不仅要让年轻人学习制作香包,更要让她们有钱赚。”刘兰芳认为。

刘兰芳从2002年开始就背着香包闯市场,参加国内各地的民博会、非遗展销会、文化博览会等活动,她还应邀赴美国参加非遗巡展,向美国当地市民、学生展示香包绣制技艺,讲述中医药的神奇。慢慢的,刘兰芳的庆阳香包打开了市场,她还在专家建议下,重新设计香包的样式,将秦腔脸谱的样式融入其中,受到了国外市场的欢迎。

市场打开了,会刺绣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手工刺绣没有销路不值钱,很多人都放下了这门手艺。刘兰芳却坚持走传统手工之路,打造庆阳香包品牌,带动身边人就业。

“我的大多数员工是在家里不能出外的,他们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家里有病人需要照顾,有的是残疾人。他们出不了门,我就去他们家里教。包括一个先天高位截瘫的小孩,我也带着她,一边教文化课,一边教手艺。坚持20多年,我们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团队。” 刘兰芳说。

截止到目前,刘兰芳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工坊+互联网模式”,带动8000多农户脱贫致富,为200多名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公司年产值达600多万元,大家靠双手绣出了自己的美好新生活。刘兰芳还自筹资金,在家乡流转土地,建成全国首家香包绣制民营博物馆,并打造集香包生产、休闲旅游、特色农业于一体,文化旅游和农业相融合的“义渠村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

“酒香也怕巷子深。新时代已到来,我们的香包不仅要上线还要多多到大众媒体上展示,这里是年轻人的圈子。我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我们的项目,体验老祖先留下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并传承它。”刘兰芳对非遗“破圈”充满信心。(节选自中国文化报    李 琤)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