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非遗:龙舟不只是竞技,更展示文化
龙舟不只是竞技,更展示文化
采访对象
张伟潮(广东广州黄埔区龙舟龙头龙尾技艺制作非遗传承人)
在广州,龙船竞渡传统已有千年历史。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了保护和传承的主角,让独特的龙舟文化不断延绵传承下去,“80后”张伟潮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黄埔区下沙村,“80后”张伟潮是一名龙舟文化的痴迷者,作为黄埔区龙舟龙头龙尾技艺制作非遗传承人,他所制作的龙舟模型和龙头龙尾已在当地声名远播。
“在我们村,龙舟文化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每逢端午节,村子里都要举办赛龙舟,一条小船、一支队伍、一股齐心协力的干劲深深地感染了我。父亲曾经是一名龙头的制作工匠,我也喜欢动手制作,把自己对龙舟的理解和研究融入到我的手艺里。”张伟潮说。
制作龙头龙尾是一个细致活,要经过选料、设计、开样、雕刻、打磨、上漆等多道繁琐工序。制作一个龙头所需时间短则三四天,多则十来天。不过,对于张伟潮而言,每个龙头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龙头的形状都在我的脑海中,每个部分如何刻画都在心中。”张伟潮说。
作为龙舟龙头龙尾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在不断精进工艺的同时,张伟潮对于如何传承龙舟文化也有自己的思考。“很多人都认为龙舟文化代表的是竞技和力争上游的精神,但在我的家乡,当地人更多通过赛龙舟在村落间走亲戚、联络感情,所以我认为赛龙舟不光只是比赛,更是人情味的体现,其中凝聚着当地的传统文化。”
在张伟潮看来,龙头龙尾是龙舟的灵魂,是传承和传播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不同村落的风俗习惯。“比如,我家乡龙舟的龙头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鸡公头’。因为家乡的河小船大,容易发生碰撞,所以龙头就不能做太大,因此叫‘鸡公头’很形象。”
每制作一个龙头,张伟潮都要去了解这个村子的文化和地域特点,然后将文化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当他将龙头交付给村民时,村民能够将龙头中所蕴含的故事和文化介绍给别人,口口相传下去。“赛龙舟是一项群体性很强的活动,所有参与者就是这项文化的传承人。”张伟潮认为,想要传承和传播龙舟文化,就要带动身边每一个人去参与。
早在2006年,张伟潮通过网络集合了一批龙舟文化爱好者,建立聊天群交流。2010年,他和一群龙舟爱好者成立了龙舟文化保护的相关组织。后来,随着人数增多,该组织在民政局正式注册,更名为“广州市龙舟传统文化促进会”,致力于推广龙舟文化。
现在,张伟潮除了制作龙头,还有一项工作是收集老龙头,发掘老龙头背后的故事。“我慢慢发现,以前龙头的制作有要表达的精神和故事在里面。所以我们现在一直在研究这方面的故事、不同村落的历史,想将文化内涵融入到每一个龙头里,让龙头成为一个村的代表。这样村民会非常珍惜它,好好保存它。这是很好的传承手段。”
“我们村里保存着一个60多年的龙头,它是老一辈工匠制作的。虽然这个老龙头的制作技艺称不上很精湛,但是我觉得它代表着我们一代一代传承的精神。”拿起一个老龙头,张伟潮对其背后的故事如数家珍。
“最近我要带着我们家乡的这个技艺参加央视的端午晚会,让全国观众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它。”张伟潮说。(节选自中国文化报 李 琤)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