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新导演携新作《1921》献礼建党百年
建党百年之际,著名导演黄建新携新作电影《1921》与观众见面。
据黄建新导演介绍,与10年前自己的“编年史”叙事电影《建党伟业》相比,《1921》更加聚焦1921年这一年前后的史实,以上海为故事中心,辐射到全国各地甚至国际社会,力图以“横截面”的电影视角,高度浓缩地展现建党历程。
作为“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黄建新导演有着自己独特的电影艺术风格,由他执导的《黑炮事件》、《背靠背,脸对脸》等影片聚焦时代变迁对个体命运的深刻改变,成为烙刻时代印记的影史佳作。
在坚持现实主义题材艺术探寻的同时,黄建新也参与多部主旋律电影的制作。他曾先后执导《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并担纲《建军大业》的监制。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黄建新监制的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立足“小人物、大情怀”,呈上了一篇承载70年家国梦的银幕之歌。
对于主旋律影片,黄建新有自己的独特判断与理解。他曾说:“拍革命历史题材,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大事不虚’说的是大的历史事件必须真实,不能虚构;‘小事不拘’说的是,可以用合理的戏剧手段,虚构方式,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精彩,和观众老百姓贴得更近,让他们喜欢看” 。
比如,1921年,中共一大的参会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年龄最小的代表只有19岁。黄建新表示,剧组选择年龄相仿的演员来饰演这些历史人物,力图最大程度地贴近历史,符合真实。为了让这些演员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导演、编剧阅读了大量史料,并把人物传记、历史文档等各种资料寄给演员,让他们做好准备。“哪怕是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一天的客串表演,我们都会一起认真讨论,研究琢磨如何传神准确地塑造好人物”。
对于党的激荡百年史,黄建新导演始终带着一种求索的心态,力图通过电影的镜头语言,揭开这一百年大党的成功密码,“百年前的中国,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有2000多个政党,可为什么一个仅有10多个人创建的政党,只用了28年的时间就建立了新中国?这就是我们想拍这个戏的原因”。
在拍摄的过程中,他更是意识到,革命先驱们不仅有光辉的理想主义色彩,更拥有将理论付诸实施的现实主义精神。在1921年那个盛夏,他们通过务实的讨论建立党的机构和纲领,才让我们的党得以诞生,并奠定了未来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组织保障:“这些人是有超越生命的信仰的。100年来,我们的党走过的光辉岁月,就是这样的一群人精神历程的实践性体现。而他们的一腔热血,更是党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其实与当下有着强烈的情感联结。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这个伟大而关键的节点,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创作,让观众跟着电影一起‘回望初心’,继续前进,最终为我们的民族复兴添砖加瓦。”黄建新最后说。(李方舟)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