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德胜小学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之扎染
说起“扎染”,你会想起什么?
是那一抹蓝,还是在阳光下忙着染布的背影?
一块布、一扎皮筋、一盘染料,蓝白相间的图案之中,晕染的是一份江南韵味。
为进一步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提高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杭州市德胜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
本次活动,学校邀请拱墅区活态馆扎染工艺廖旭老师为同学们进行扎染的制作教学。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廖老师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扎染工艺的基本知识、扎染特点和制作技巧,并亲自展示捆扎、浸染、晾晒等系列步骤。孩子们都大为惊叹,跃跃欲试。
同学们按照廖老师演示的方法进行创作。有的用小皮筋牢牢地夹住几何板,为的就是防止染料跑进去,有的用小皮筋直接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接着在多次的浸染和冲洗中,一幅幅精美的扎染作品呈现在眼前,由于皮筋扎的方式不同,做出的花纹也不同,染色时间的长短不同,也影响到布料颜色深浅不一,所以每一幅扎染都是独一无二的杰作,每一幅都是私人订制。
在科技印染的今天,让孩子们去了解扎染的历史,亲自体验染布的整个过程,其实是在对传统文化传承同时有了自己的思考。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是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高度自觉。非遗不应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几行陌生名录,而应是鲜活地存在于人们日常用度和体验当中,使其能够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文化精神底座的丰厚土壤,这也许才是“非遗进校园”的深意所在。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