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州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助推乡村振兴
从“大写意”到“工笔画”——恩施州以乡村旅游为抓手助推乡村振兴
编者按
4月27日,州委书记胡超文在全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指出:“全州上下要凝聚抓旅游就是抓发展的共识,牢固树立‘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意识,清醒认识旅游产业未来仍是朝阳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拉动消费的重要抓手、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不断提升市场信心、投资信心、发展信心,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复苏。”自今日起本报连续刊发一组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全媒体记者 周艳丽
黄坪村“石头院子”俯瞰图。(本报恩施图片库 肖玮 摄)
依依墟里烟,暧暧远人村……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在施州大地,依托青山绿水,乡村旅游方兴未艾。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乡村旅游发展指明道路,明确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今年5月10日,《恩施州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印发,全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有章可循。
在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正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正在我州徐徐展开。
产业兴旺,在根本上不断发力
乡村旅游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旖旎的风光、丰富的物产,美丽乡村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如何用好这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离不开科学的规划。
2018年3月,州人民政府印发《恩施州全域旅游规划》,明确了各县市在恩施州全域旅游中的分工定位。
规划引领发展。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全域旅游的思路,全州多地制订乡村旅游发展长远计划,推进乡村旅游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乡村旅游为农村产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初夏,在建始县龙坪乡楂树坪村的一处小山头, 40厘米高的柳杉苗长势喜人。“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个煤矿。”居住在离矿井不足100米的村民余兴成感慨。
余兴成的家就在煤矿对面,曾经,站在堂屋门口能看到主井运出的一车车煤炭。
本世纪初,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和环境整治需要,楂树坪村及邻村近30座中小型煤矿陆续关停并转。
赖以生存的煤矿关闭了,村里的经济该如何发展?农户靠什么吃饭?如何带领广大群众走出困境,实现农村经济转型,是摆在村支“两委”面前的一大课题。
有了思路,就能找到出路。2014年,该村因地制宜,打造集避暑、民宿、休闲等于一体的旅游产业。
如今,在该村核心旅游区长岭岗林场周边,是特色民宿、居民广场、大型停车场、学校、卫生室、菜市场等。
“人们梦想回到山清水秀、花果飘香的农村,农家游、生态游正成为旅游行业的新领域,发展前景可观。”村支书陈久龙向记者分析道。
“乡村旅游促进农业转型过程中,能够挖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促进村民就业,实现脱贫致富。”州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发展乡村旅游是盘活农村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最佳途径之一。
“过去,藏在深闺人未识;现在,撩开面纱惊四方。”这是黄坪村的真实写照。17年前,宣恩县椒园镇黄坪村立足本地资源,引进黄金梨,209国道穿境而过,“以路为市”的销售模式让黄金梨有了名气。经过多年发展,漫山梨树成了“摇钱树”,黄坪村成了乡村旅游目的地,老百姓在家门口把钱赚。
全域旅游规划的铺开,特色产业村被重视。2017年,黄坪村整村纳入《宣恩阿尼阿兹休闲旅游区总体规划》。科学的规划,加上特色产业,黄坪村的发展如日中天。
当然,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旅游产品,考虑消费者对原生态旅游产品的个性化需求,避免“千村一面”的情况,是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又一课题。
生态宜居,在形式上不断完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池。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较大,乡村游逐渐成为大众远离城市喧嚣的“伊甸园”。
乡村山水资源成为潜在的诗与远方。
曾几何时,乡村还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近年来,乡村旅游颠覆了这一刻板印象。
5月下旬的洞下槽村,山青如黛,水绿如蓝,公路蜿蜒,茶园葱茏,青瓦白墙特色民居坐落其间。
曾经的洞下槽村是恩施市白杨坪镇重点贫困村。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我州乡村振兴的试点。华丽转身的背后,是茶旅融合思路的践行。
随着洞下槽的水电路网问题解决,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完善,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如果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是乡村旅游的基本保障,那么,生态环境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就像一件华丽的外衣,为乡村旅游增光添彩。
5月22日,星期六,在黄坪村“石头院子”,蔷薇爬满篱笆,数十只鸭子在铺满荷叶的池塘里戏水…… “这里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太适合放松了。”在州城上班的刘女士带着一家老小来村里游玩。
走进“石头院子”客房部,每一间客房整洁如新,兼具时尚与传统。保洁员邹女士告诉记者:“这里的每一间客房都经过了消毒,被褥必须一客一换。”
大量游客打卡黄坪村时,环保理念开始在当地人心中扎下根。
在“石头院子”停车场的墙壁上,“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几个彩色大字格外醒目。很难想象,在这深山密林里,垃圾分类早已不是新鲜事。早在2017年,黄坪村就入围湖北省2017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代言宣恩“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黄坪村可谓实至名归。
全州像黄坪村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年3月,我州1个社区、15个行政村荣膺全省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创建工作先进。
美丽的环境给旅程带来更好的体验,没有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乡村旅游门庭若市,进而促进乡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提升,这与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要求相得益彰。
文化铸魂,在内容上不断充实
乡村振兴,不是单一的经济振兴,而是经济、文化、生态、人才等的全面振兴。
乡村旅游,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以文化人,赋能乡风文明。全州大大小小的村子里,广场舞跳起来,山歌唱起来,连厢打起来……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鼓舞干劲,凝聚民心,提升了乡风文明程度。大操大办的“面子风”、盲目攀比的“人情网”逐一破解,乡村竞开文明和谐花。
乡风淳,乡村兴。2020年8月29日,以“相约女儿会,情定龙赶湖”为主题的恩施女儿会在洞下槽主会场如期举办。恩施耍耍、灯戏、扬琴等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轮番上演,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丰盛的文化盛宴。在吸引外来游客时,也丰富了当地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是乡村旅游的魂。充分挖掘乡村农耕、民俗、服饰、餐饮、建筑、民约等物质和非物质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如何进一步将文化元素植入景区和民宿之中,碰撞出古老又新奇的火花,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乡村文旅品牌,恩施州一直在探索中前进。
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梨花胜地,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阿尼阿兹可以说是宣恩最浪漫的地方。以“石头院子”为开端,老石磨、青石路、吊脚楼……葱茏群山之间,阿尼阿兹散发出古老的土苗文化气息。
在古老的土家族语言中,“阿尼阿兹”是“我爱你”的意思。当地结合梨花节,打出“有梨更有你”的宣传标语,浪漫无处不在。
阿尼阿兹是一次融合当地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的突破。这样的创新,不仅源于发起人的勇气,更重要的是有相关政策的推动和支持。
可以说,这是一个依托古老文化进行全方位打造的休闲旅游区,未来将是一处集休闲度假、餐饮住宿、快乐康养于一体的民宿目的地。
已濒临消失的“石房子”借助现代工艺,在乡村旅游的浪潮下,在乡村振兴中逐步“复活”。
产业兴,旅游旺,离不开人才。曾经,“去农文化”致使农耕文化衰落。大量年轻人义无反顾离开乡村,农村失去生机。如今,乡村旅游这一新业态带来了发展机遇。
农民工返乡创业、城市创客下乡创业、游客来乡旅游,进一步凝聚农村人气,为乡村振兴汇聚多元化人力资源。
“旅游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是旅游业的窗口,吸引旅游人才要注重政策引领,可通过出台奖补政策,给予规划指导。同时,加强从业人员培训也必不可少。”州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说道。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