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三月三带你探寻非遗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沿溶江河一带的侗寨。大歌,是侗族人民集体歌唱的多声部民歌。这种歌通常在节日里,男女歌队坐在鼓楼或围在火塘边进行对唱,用歌来表达感情,赞美大自然。
侗族大歌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至明代,侗族大歌已经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侗族大歌的发展与其鼓楼的居住形式,好客的风俗习惯,以及侗族语言有着分不开的联系。侗族大歌结构严密而精美,歌词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侗族大歌种类较多,一般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童声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戏曲大歌、混声大歌。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侗族的历史和文化。它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曲目众多,内容极为广泛,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是维系侗族社会生存的精神支柱。
侗族大歌的代表作有《珠郎娘美》《莽岁流美》《元东》《蝉之歌》《大山真美好》《装呆傻》《松鼠歌》《三月歌》《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
侗族大歌非遗记录: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黎平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申报的侗族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6月7日,贵州省从江县、贵州省榕江县申报的侗族大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五项非遗项目编号均为Ⅱ—28。
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