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红梅:找到文旅融合产业化的核心竞争力
旅游产业在现代服务业中带动面广,涉及产业链较深,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可以将现代服务业的各个部门串联在一起。同时,旅游带来的人流、商流、信息流,同样可以串联起相关产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以此形成经济和生态的循环、产业内部和产业外部的循环、文化和文化交流的循环。
过去说起贵州旅游,只是在自然山水、民族文化这类资源层面,当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必须从资源的认识层面,跨越到产业的意识层面去培养、经营,这样才能壮大。
以文旅融合为例,我认为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市场需求来定内容,而不是简单地把“文”和“旅”、贵州的山和苗寨组合在一起。现在贵州的民宿越来越火,事实上就是抓住了小众群体对于诗意空间的需求。
有了内容,还要围绕内容多方面开发附属性产品,通过讲故事、文化体验、文创产品,将每一个旅游空间做成产品。从营销模式来说,通过做流量、做社群,给予游客信任与共同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实现反复消费、口碑营销与下次再来。所以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如果选择有社群、有温度的产品,它的融合度会更高。
贵州有很多具有特色的苗寨和侗寨,在面向市场时,有些可以做成观览型,有些可以做成深度体验型,有些可以间接地参与,比如提供农副产品、提供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就类似西江景区和景区周边村寨的关系。所以在文旅融合的产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找到核心吸引力,在产业空间布局中相互协作,在产业链上相互延伸,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做大做强。(整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曹雯)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