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遇上《江雪》”在北京中法实验学校举办 

时间:2020-12-16 21:26 发布于:教育频道编辑:A001  来源:海淀区图书馆

12月14日,由海淀区图书馆(北馆)主办的阅读推广活动——“非遗遇上《江雪》”在北京中法实验学校举办,来自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萨满嘎啦哈传承人杨雪霞为广大师生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体验课。活动融合了诗词内容,通过学生们大胆想象诗词中描绘的意境为创作源泉,带领孩子们认识了毛猴这项古老手工技艺。

“你们知道我手里面是什么吗?有哪位同学可以勇敢地站起来回答。”杨老师手中拿着一只蚕褪,鼓励着现场的小朋友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随即,小朋友不约而同地举手,争先恐后地想要说出自己心中的答案。杨老师借着这个话题,引出了今日的非遗制作内容:毛猴。

毛猴是由两个药铺学徒研究创制而成,它的制作材料取自中药材。杨老师以毛猴故事为开篇,讲述了毛猴的起源,并声情并茂地为小朋友介绍了自己收集毛猴材料的过程。小朋友听得津津有味。“希望你们通过今天的活动更好地认识非遗文化,能够多学习、多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杨老师绘声绘色地对现场小朋友说到。

诗歌美在风骨,美在意境。鉴赏和阅读诗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的感悟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小朋友依次朗诵着《江雪》,感受着古代诗歌中江、雪、人的场景和意境,并在朗诵后,以接力的形式讲述着自己对诗歌的见解和作者寄托的感受。随后,为了更好地让小朋友理解诗歌的内容,杨老师还对《江雪》的创作时代背景,以及柳宗元创作的心境和人生抱负进行了详细的补充。

“希望你们大胆的发挥你们自己的想象力,将你们脑海中的画面通过这项传统手工艺表现出来。”杨老师边说着边为小朋友们发放今天的材料。现场小朋友分为四组,明确分工,开始认真地学习和制作起来。

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小朋友们相互合作,一个个精美的毛猴作品脱颖而出。“你们每组做的都很棒,每个人的创作想象力都是满分”。杨老师针对每幅作品进行指导,对小朋友们的创造力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在这个冬日里,诗词和非遗携手走进了北京中法实验学校的校园,让小朋友们不仅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更加体会到了诗词文化的内涵。活动以新型的授课方式,让小朋友们触摸了非遗、感知了传统文化,更通过古诗词的学习,锻炼了自己挖掘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后续,海图北馆还将开展更多阅读推广活动,将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入校园、社区、企业,让更多的人感受阅读的魅力和文化的浸润。

撰稿/徐娜娜

排版/张   萌

审核/金春爽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