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铜梁村“文旅+”加出发展新气象 

时间:2020-12-07 08:55 发布于:旅游频道编辑:A001  来源:湘潭县发布

如果总结近年来铜梁村的发展亮点,“旅游”必然是一个关键词。随着稳定红利的持续释放和“文旅+”战略的实施,位于湘潭县西南边界的省定贫困村——铜梁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呈现出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态势。

旅游作为服务业的细分领域,能够整体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当旅游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相结合时,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人还是原来的人,乡村还是原来的乡村,发展却进入了新的境界。

在铜梁这片“一脚踏三县”(湘潭县、湘乡市、娄底双峰县)、资源相对匮乏的土地上,来自政府、社会、群众的各方力量,通过做好做活山水文章,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条有效路径。过去贫穷闭塞的“湘潭小西藏”,如今变成了人人向往的美丽乡村。

更广的收入渠道

走进湘潭县石鼓镇铜梁村,大地犹如打翻了的调色盘,目之所及皆是深深浅浅的绿色、黄色。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座座绿意盎然的峰林仿佛孕育着什么,又跳动着什么。

沿着铜梁水库边的盘山公路忽上忽下,没多久我们就到了铜梁村的昌山顶峰。海拔755.1米的昌山,是湘潭县境内的最高峰。近年这里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成了省内外游客争相打卡的“世外桃源”。

如今已是“网红”的昌山顶峰,几年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过去这里没有公路,村民上下山只能走狭窄陡峭的石板路,不挑东西上山需要40多分钟,挑东西的话得一两个小时。”同行的铜梁村村主任杨燎原回忆,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居住在山上的人千方百计到外面谋生、定居。

“昌山有厚重的人文典故、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优质农产品,只要能打出品牌,就是脱贫的重要载体。”在市委宣传部、市水利局、湘钢、湖南理工职院等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昌山顶峰陆续修通并硬化了7.55公里盘山公路,基本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路通了,昔日贫穷、冷清的山窝窝成了发展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的好地方。2014年初,一个叫熊梦娜的大学生回到原顶峰村祖居地,流转1200多亩山地,创办了昌山通公路后的首家合作社——湘峰养鸡专业合作社。6年来,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现在年出栏成品鸡3.5万多只,陆续带动周边550户968名贫困户养鸡脱贫,兼营的茶油、蔬菜、腊肉、鸭鱼等山里货,更是成为游客们的抢手货。“养鸡收入、农家乐、农产品销售收入加起来,一年有380万元。”熊梦娜笑着告诉我们。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昌山名声打响,曾经的深度贫困村越来越热闹,原来想方设法“逃”出穷山窝的村民,纷纷回老家盖起新楼房,从事现代生态休闲农业等产业。每到周末或节假日,从顶峰山底通往山里的主路、支路上,停放着各种牌照的私家车,三五成群的游客或在溪边拍照,或在果园里采摘,抑或找一处安静之地推窗而坐、凭栏远眺,找回本我的快乐。旅游为宁静的山村带来了勃勃生机,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过去“藏在深闺人未识”的铜梁村,正被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所熟知、喜爱。

还是原来的产品,还是原来的味道,却因为远道而来的游客,产生了不一样的价值。无论是发展现代生态休闲农业,还是创办农家乐、销售特色农产品,铜梁村村民的生产没多大变化,但在旅游的推动下,日复一日的劳动得到了更多回报,他们的生活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更多的职业身份

对于贫困地区的群众来说,长年累月的机械性重复劳动,使他们在熟悉的领域寻找脱贫致富的路径变得十分困难。阻击贫困,要下苦功,也需要资源和引导。

赵坚强,铜梁村段故组村民。2009年的一场大病,让他的身体和家庭同时垮了下来。得病前,赵坚强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泥工,家庭年收入超过20万元。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赵家就建起了风光气派的两层楼房,在村里算是数一数二的好人家。

然而,病来如山倒。重病不仅掏空了赵家多年积蓄,还让赵坚强背上数万元债务。更要命的是,赵坚强不能再从事重体力活,无法外出做事。“家里的日子一下从米箩里跳到了糠箩里。”赵坚强说。2014年,因病致贫的赵坚强,被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如何让赵坚强一家尽早脱贫?脱贫后怎样确保他们不返贫?围绕这些问题,驻村帮扶队员和村干部忙开了。经多方奔走,村干部帮赵坚强联系了湘潭县彭老倌养蜂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彭艳,请她教授赵坚强养蜂。

“之所以为老赵联系养蜂,一是考虑其所需(治病长期要吃蜂蜜),二是养蜂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好,很符合贫困户的现实期待。”铜梁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王辉说。

得益于技术人员专业细致的指导和自身的努力,仅半年时间,赵坚强就养出了很好的蜜蜂,酿出的蜜又多又甜,首批100多公斤蜂蜜被城区客户抢购一空,赵坚强因此赚了2万多元。

“我顿时觉得生活有奔头了,当年干事创业的雄心壮志又回来了。”赵坚强说。如今,赵坚强越干越有劲,家里的蜜蜂从2箱发展到210多箱。今年上半年,他摇出1000多公斤蜂蜜,直接经济收益12万元。

受养蜂启发,头脑灵光的赵坚强主动顺应潮流,不仅积极发展电商,还利用养蜂带动绿色农产品种植、养殖以及销售。近两年,赵坚强一家年收入稳定在12万多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蜂大户。值得一提的是,顺利脱了贫的赵坚强不仅主动退出了低保,还定期向老年协会等机构捐赠自家产的蜂蜜。平时,村里养蜂户但凡有技术需求,只要一个电话,“赵老师”随叫随到。2019年,赵坚强被评为村里的“脱贫先进户”。

养蜂有较强的专业性门槛,而离赵坚强家不远的双河鞋厂,则为贫困群众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刚刚“履新”副厂长的熊平辉,近来对鞋厂的各项业务盯得很紧。这位瘦黑个头、说话有些腼腆的“80后”,是一名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以前,家里仅靠他在外打零工的收入来维持,日子捉襟见肘。2019年,正在温州鞋厂打工的熊平辉偶遇了在外做鞋服经理人的发小陈旋,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利用各自专长回乡创办鞋厂。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熊平辉和陈旋将回乡创业的想法告诉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对方当即表态将从人员招聘、土地供给、周边协调等方面予以扶持。为表达诚意,村“两委”以最快速度组织人员翻修原双河村村部的闲置房屋,腾出场地给鞋厂作生产厂房。同时,在各网格群发布招工信息。招工信息发出去的第一天,就收到了40多人的报名申请。

经过近2个月的试运行,投资10万元的双河鞋厂现已进入正轨。今年31岁的贫困户周李,就是鞋厂招收的第一批工人。

来鞋厂之前,周李每天就是围着灶台和孩子转。等到农忙时,全家人都要下地干活,日子过得很清苦。今年8月,下定决心的她和丈夫商量,把家里部分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自己则来到鞋厂打工。

“这里做的事和我以前在家做的差不多,但现在有钱拿,而且离家近,很适合我。”顺利通过面试和培训的周李,如今打起鞋眼来有模有样。就在我们与周李交谈的间隙,门口时不时有脑袋探进来。“都是来打听情况的。”周李笑着告诉我们。原来,听说家门口就有好工作找,部分村民在这里赚到了工资,很多村民心里痒痒的,特意上鞋厂打探。

我们了解到,双河鞋厂现有40多名工人,其中10人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每人月均计件工资可达3000元。

正如周李所说,劳动的内容没变,但职业身份与收入情况却随着新产业的注入发生了变化。养殖大户、农庄老板、鞋厂工人、电商……这些此前在农村少见的职业,正为铜梁村的发展振兴积蓄能量,也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更美的乡村面貌

在常规认知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否则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在铜梁村,尽管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相关基础设施还不够健全,但当地政府与群众却想方设法创造条件、改善环境,上下齐心为的就是让乡村旅游之路越走越宽。

周末,位于铜梁水库神龟山旁的一顺·遇见民宿不断有游客进出,有的人在门口荡秋千,有的人在路边采野花,热热闹闹的气氛一直持续到深夜。

尽管山里晚上的温度有些低,但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兴奋地在民宿周边拍照留影。来自长沙的游客林莉告诉我们,她经常在微信朋友圈、抖音里看到朋友发的石鼓旅游照片,这次全家人趁着假期来这边游玩,没想到深山里还有这么好的风景和民宿。

自2019年10月营业以来,投资110万元建设的一顺·遇见民宿,就受到省内外游客高度关注,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今年上半年,在旅游业普遍遭受重创的背景下,“躲”在深山里的一顺·遇见民宿却逆势上扬,每月客流量稳定在5000人次以上,旺季时超过6000人次,年营业额达到48万元。

“我们没有刻意做宣传包装,但它就是有这么火。”一顺·遇见民宿负责人肖潇今年27岁,湘潭县青山桥镇人。大学毕业后,肖潇一直留在深圳某五星级酒店从事酒店管理工作。2019年,事业如日中天的他,带着一份情怀回归乡村,与本土酒店品牌携手,在铜梁水库湖畔打造了一顺·遇见民宿。

凭借优质的服务环境和新鲜无污染的食材,肖潇和他的一顺·遇见民宿一炮而红。过去当地销售困难的腊肉、土鸡等食材,现在价格翻了几倍后仍供不应求。今年,肖潇计划再流转10多亩山林建造木屋别墅,并借助民宿既有品牌优势,向外界推广当地特色优质农副产品,形成“产、购、销”一条龙,为村民尤其是贫困户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一顺·遇见民宿的成功,不但让村集体经济有了分红收益,还让不少群众转变了思想观念。”杨燎原介绍,通过民宿带动,铜梁村陆续有10多户村民行动起来,参照该模式发展现代休闲农庄、农家乐、酒店等,长沙一资深民宿甚至主动找上门来商谈合作事宜。在最接地气的乡村,这种来自社会资本的尝试给当地群众带去了新鲜,也带动了更多人脱贫致富。

“铜梁村最大的特点是自然环境好,我们要在旅游开发方面做足功课。”王辉介绍说,村里明确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路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我们制定了《铜梁村2018年--2020年发展规划》《铜梁村旅游发展规划》,在联点市领导,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晓理的帮助下,2019年从昌山到吴家修了2.25公里水泥路,2019年村组又全部通了公路,去年铜梁村成功创建省‘两型示范村庄’。”王辉高兴地对我们说。

更远的发展期待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随着铜梁村距离全面脱贫的目标越来越近,石鼓镇上下围绕“旅游+”、促进大发展的思考也在逐渐生发。

“要给游客更多更好的旅游体验,让他们愿意来、开开心心来,让他们来了还想来。”湘潭县石鼓镇党委书记叶理驰说。

叶理驰介绍,今年石鼓镇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休闲旅游发展道路的工作思路,着力做好做活“旅游+”问题。具体为:创新“旅游+体育健身”模式,加大“昌山—顶峰”旅游开发力度,打造瀑布溯溪、户外拓展、露营基地等项目,把铜梁水库6.5公里的环库公路打造成体育健身赛道;创造“旅游+农户体验”模式,鼓励农户采取自营、出租、入股的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打造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内容的乡村旅游,同时整合资源创建铜梁村为民宿(农家乐)集中村,实现民宿由点状向块状发展,形成集聚发展;创立“旅游+文化”模式,大力推广和弘扬油纸伞、唢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产业电商孵化基地,激活并壮大石鼓经济。

蓝图不但在政府、驻村帮扶工作队工作人员手中绘就,也存于当地百姓的心里。亲眼见证铜梁村发展变化的铜梁村村委会副主任赵战辉深有感触地说,村里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的时候,曾引起一些质疑的声音,有的村民不希望村里来很多陌生人;有的村民觉得旅游是个长远话题,短期内未必能看到效益。但随着一个个项目落地,以及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有力引导,现在村民增收致富的热情越来越高。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给村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入,还为这里的群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外面世界的窗户,曾经的一亩三分地不再是村民生活的唯一的经济来源,大家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铜梁村有精气神了”。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铜梁村今年共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同比增长10%,实现旅游收入30万元,同比增长12%。通过“以奖代补”,累计帮助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种、养业,户均增收4000多元。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

    标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