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县“五措施”扎实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近年来,雷山县牢牢把握“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扎实推进文化旅游这个战略性主导产业,努力探索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模式,坚定不移地走百姓富生态美的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通过不懈努力,全县的旅游发展实现持续井喷,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业态不断丰富,综合配套不断完善,发展红利惠及更多人民群众。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1321.9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8.97亿元,累计带动3.3万人实现增收,旅游业对GDP的贡献率达41.6%。
一是探索“群寨共兴”的全域旅游新路径。充分挖掘苗族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68个国家传统村落,把散落在群山之中的苗寨打造成别样精彩的民宿精品景点,构建起以西江为核心形成众星拱月之势,把全县68个国家传统村落和100多个苗寨串联起来,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服务功能,逐步实现处处是景、四季可游。充分利用雷公山原生态自然资源和环境,开发山地马拉松、山地自行车、汽车露营等多种旅游产品,打造环雷公山体育旅游康养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国家级非遗最多资源优势,鼓励乡村非遗传承人和能人,通过开办非遗扶贫工坊、从事非遗文创旅游商品开发及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等活动,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
二是实现“城景融合”的最美小城新发展。坚持“产城景”融合发展理念,高起点编制规划,通过《雷山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其相关城镇建设规划编制和有力实施,雷山县城房屋高度实现有效控制,房屋外立面苗族文化元素得以展示,房屋建筑苗族特色风貌得以传承;高标准打造景区,初步构建了以县城为中心,以西江为引领,郎德、大塘为轴点轮区旅游布局,在大塘莲花小镇打造了全国首部苗族文化山水实景演出《西江盛典》,获得全国各地游客一致好评,申请旅游债券发展基金2.39亿元,启动县城游客集散中心建设。高品位城镇管理,实现了城镇景观与文化深度融合,亮丽的民族特色照明系统,民族特色休闲文化广场,亲水景观带及美食街区等等,无不体现城景交融的城镇景区化发展模式。
三是打造“产业齐聚”的乡村旅游新模式。雷山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坚持把民族文化乡村旅游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抓,坚定不移地走好“一主导、四围绕”的特色发展之路,带动特色山地农业,大力发展茶药畜禽山地特色农业,注重农旅融合,要把田园、果园、茶园打造成游客的观光园、体验园、采摘园,把农产品真正转变为旅游商品;带动特色生态工业,招引文创企业,开发特色苗族文创产品,把乌开工业园区、城南特色小镇打造成文创产业园,把工业园区变成特色旅游景区;带动特色服务业,大力发展商场、酒店、宾馆、餐饮、休闲、康体、娱乐等产业,不断丰富游客在雷山吃住行游购娱的体验,大幅提升“过夜游”的游客数量;带动特色城镇化,坚持以景区标准打造中国最美小城,随着雷榕高速的即将贯通,加快陶尧苗浴温泉小镇开发,丰富城南特色小镇业态,做足县城夜游文章,完善县城旅游配套,推动全域旅游化、全县景区化,走出一条产城景融合、农文旅一体化的“一业带三产”发展新路径。
四是建立“区镇合一”的景区管理新机制。为破解景区镇区管理过程中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推诿扯皮、合力不足等问题,雷山县将雷山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管委会和西江镇党委政府进行整合重组,赋予副县级管理职权,建立了“区镇合一”管理机制;出台“景区带村”的旅游惠民政策,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提取18%作为民族文化保护资金,对景区民房保护完好的农户进行奖励,目前已累计发放1.85亿元;为满足游客需求,提供优质服务,确保旅游高质量发展,成立了景区管理局、景区市场监管局、景区旅游警察、景区法庭等旅游综合管理机构和服务队伍;通过深入改革创新,雷山西江被列入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西江旅游公司荣获“2018年第二届贵州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西江“区镇合一”成为贵州省旅游综合改革先行先试示范区。“西江模式”列为贵州改革开放40年40事典型案例。
五是实行“文旅融合”的旅游发展新路子。雷山县是民族文化大县,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3项,中国传统村落68个,是全国拥有非遗项目最多、传统村落密度最大的县,也是全国首批10个“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之一。近年来,雷山设立西江苗族博物馆、雷山县银饰刺绣博物馆等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展示、传承工作。建成一批银饰刺绣、蜡染等活态展示点,组建了西江艺术团、南猛芦笙舞、掌坳铜鼓舞等歌舞表演队,每年举办苗年、吃新节等民族节庆活动,民族文化展示形式更加丰富,先后挖掘打造了《掌坳铜鼓舞》《南猛芦笙舞》等民族歌舞,成功推出全国第一部苗族山水村落实景演出《西江盛典》精品剧目。此外,建成了“蝴蝶妈妈的世界”等一批非遗扶贫工坊,解决贫困人口就业的同时,还促进了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和旅游业的发展。(吴飞)
都市文化界 Dswhj.com 整理发布